——記2024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赴廣東專題調研
文 / 冼漢迪
近日,筆者再次作為調研組成員赴廣東進行實地調研,今年調研了深圳、廣州、佛山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重點關註了粵港兩地在科技創新、教育融合、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合作發展成果,以及廣東的先進製造、環保能源、嶺南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這次的調研中,不僅領略了廣東經濟的蓬勃繁榮,更深刻感受到了這片熱土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以及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持有的決心和積極態度。
筆者在深圳調研大疆科技,圖為教育拓展裝備
調研優必選,圖為熊貓機器人
調研首站深圳,作為香港對接內地的首要門戶,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切入點。此次調研了深圳灣口岸通關情況、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創新模式、深港合作區建設進展、深港教育融合和人才培養、深港醫療衛生領域合作成果、創新科技及產品等。雖然筆者在深圳創業,並參與了眾多深港合作項目,但此次微觀層面的調研仍讓我收獲頗豐,對深港合作與融合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一是創新的港口合作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這種模式依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創新科技,實現了大灣區五大直屬海關轄區之間貿易各方的互聯互通。通過共享港口代碼,不同關區港口組成一個統一的「灣區組合港」,貨物可以在各碼頭間通過水路直接調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運輸。二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惠港政策,明確了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措施,並將前海15%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展至合作區全域,以吸引香港同胞到前海就業、創業。三是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的深港雙軌制,有效地解決了深港兩地學童跨境入學、港籍學生在深就學及考試問題。四是醫療衛生合作領域,港大深圳醫院作為香港長者券內地唯一使用點和內地唯一香港公費醫療異地結算平臺,為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提供了極大便利;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則在保持與香港同等醫療水平的基礎上,為兩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優惠的醫療服務。五是科技創新領域,優必選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並積極探索機器人技術在教育、商用、康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大疆創新作為無人機技術的領軍企業,不僅在無人機繫統與影像解決方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布局也展現出了極高的前瞻性和創新性。
福田區委書記黃偉為調研組介紹河套合作區
在深圳調研期間,調研組獲得了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戴運龍的會見。孟凡利書記指出,深圳將全面繫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以及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以創新集聚動能,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社會活力,錨定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更加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堅定信心、苦幹實干,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調研組組長馬逢國則表示,調研組將以此次專題調研為契機,深入了解深圳,切實用好調研成果,進一步推動香港與深圳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取得更多互利共贏成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此次調研也讓筆者深切體會到,「深圳速度+香港優勢」的獨特發展模式賦予了深港兩地無限的未來前景,期待看到深港兩地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緊密合作,共同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筆者在廣州調研環投南沙的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情況
調研億航智能,圖為無人駕駛航空器
調研第二站廣州,這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以製造業立市,堅持創新驅動,正努力推動「製造」走向「智造」。本次調研了環保能源、粵港合作服務、空中交通、模塊和組裝建造
技術等,並進行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專題座談。調研期間,筆者發現廣州不僅在製造業上持續發光發熱,更在創新科技、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一是廣州環投南沙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與運營的南沙循環經濟產業園,該產業園充分回收利用垃圾熱值資源,實現了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豐收」。二是內地首個實體化運作、同時服務內地和香港的專業平臺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匯聚了兩地知名專家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為粵港青年交流合作、創新創業提供了專業化平臺和有力支持。三是致力於發展城市空中交通科技的億航智能,其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已取得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邁入規模化生產階段,相信不遠的未來將能看到無人駕駛航空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天空中自由穿梭,為市民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四是廣州建築灣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裝配式建築全過程解決方案,其正助力廣州建築業實現綠色和數字化轉型升級,並逐步向粵港澳大灣區推廣。
在廣州交流探討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法律問題
在廣州調研期間,調研組與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傅文傑、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碩輔、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衍詩等領導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中的法律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形成廣泛共識。港區人大代表們一致表示要為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發揮促進作用。近期,廣東公布了大灣區第二批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其中包括粵澳貨物「一單兩報」服務、三地質量認證規則銜接的「灣區認證」等,這些案例在不同層面上有效推動了粵港貿易的便利化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入發展,相信這些案例將會越來越多,並成為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支撐。
筆者在佛山調研嶺南天地,與開發商董事長羅康瑞合影
調研季華實驗室,圖為非充氣輪胎
調研仙湖實驗室,圖為氫能巴士。中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傅文傑,右:黃錦良代表
調研第三站佛山,與廣州同樣以製造業立市,更以製造業當家,逐步建立了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繫。本次調研了舊城改造工程項目、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嶺南文化等。佛山之行,讓筆者對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認識,它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前沿創新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廣東省最大、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舊城改造工程項目祖廟東華裏片區改造工程項目,既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又促進了地區功能和環境提升,讓這片古老的街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二是季華實驗室,其每一個研究方向都代表著科技的前沿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展現了其強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如大功率波電源與射頻電源等關鍵核心技術已實現了產業化,並已成功替代美國進口產品。三是美的集團,作為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還涉及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等多個領域,其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和全球化布局,為佛山乃至全國的製造業樹立了標桿。四是仙湖實驗室,其聚焦氫能和氫氨融合新能源領域關鍵材料與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著重突破關鍵材料與核心技術,部分成果已成功實現產業化,為新能源領域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五是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其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於一體,不僅展現了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還體現了現代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是展現大灣區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筆者在廣東專題調研情況交流會上發言
調研工作圓滿結束後,調研組獲得了廣東省領導的會見,並召開了專題調研情況交流會。會上,各港區人大代表積極發言,紛紛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獻言獻策。同時,筆者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希望能夠參與更廣泛的考察調研,深入粵東、粵西、粵北,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狀況、產業發展需求及優勢,為粵港合作提供更為精準和務實的決策支持和建議。同時,利用調研成果推動粵東、粵西、粵北與香港在產業對接、資源共享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二是希望推動「物流通+人流通」增強粵港人心相通,在「物流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創新科技手段,實現貨物流動全流程的電子化,並對貨物從運輸到通關等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不斷探索新的貿易往來模式,逐步將「廣東對香港進出口」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轉變成灣區內部的「內銷」,從而真正拉近兩地社會及民眾的心理距離,增強灣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隨著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的推進,這一重大項目將為灣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融合空間。可以預見,當進入實質性建設期後,對於兩地要素流動效率的需求必然更為迫切。因此希望粵港能夠依託河套和前海合作區的實踐經驗,進一步加強政策層面的溝通與協調,持續推動機制創新和規則銜接,構建更加深入和完善的融合模式,將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粵港探索和創新合作機制的重要試驗田,為整個灣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人流通」方面,內地與港澳居民之間需要經歷一繫列的「通關」才能正常來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建議試行設立「通關白名單」,運用創新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地區更高頻度交往交流交融。「通關白名單」概念為,針對符合條件的內地或港澳居民進行備案,使其經過專門設立的特殊通道時,無需人工審核或指紋識別等環節,依靠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快速通關」甚至「無感通關」。設立「通關白名單」可以有效地弱化民眾對通關的感知,消除「一國」概念下仍需通關過檢所帶來的實際觀感上的「割裂」,強化兩地居民「一國」心理認同,進一步提升內地與港澳居民之間流通意願。筆者相信,內地與港澳之間的通關口岸最終會像曾經的深圳「二線關」一樣被撤銷,但鑒於兩地民眾認受度差異,需適當過渡時間與方式。「通關白名單」及無感通關模式有助於探索新的通關探索並形成示範效應,而「人臉識別」技術的實踐應用還可以倒逼技術升級和優化,進而促進創新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此外,筆者還建議,希望恢復「一簽多行」政策,提高民眾出行的靈活性和便捷性,進一步便利民眾往來,不僅有利於促進商業及旅遊業的發展,更是兩地民心所向。
廣東省領導及調研組合影
通過這次深入的專題調研,筆者不僅見證了粵港兩地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緊密合作與顯著成就,更感受到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宏偉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廣東與香港,一衣帶水,同根同源,兩地的合作發展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也加深了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我相信,在兩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粵港合作將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新質生產力也將會不斷涌現,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讓我們共同期待並見證,粵港同心,「粵」來「粵」好。
(作者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