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創新形式/非遺遇上AI 傳統手藝現新活力

時間:2025-08-21 05:01:51來源:大公报

  圖:傳媒學子在瀋陽老北市觀看變臉表演。/大公報實習記者黎鴻業攝

  當非遺遇上AI、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香港學子們在瀋陽老北市的遼河非遺美學館內具象化了。在這裏,剪紙成為互動裝置,皮影戲也可以通過機械控制實現自動演出,遼河非遺美學館策展人張磊表示:「傳承人正用新方式去表達傳統手藝,只有做得更好、技術更高超,才能真正將非遺文化延續下去。」

  張磊介紹,一款由團隊自主研發的AI剪紙互動裝置,通過將遊客創作的圖形,用AI生成傳統窗花剪紙,並打印輸出以用於節慶裝飾等作用。這不僅打破了非遺手藝「可望而不可及」的局限,更讓參觀者能真正「玩得起、帶得走」。

  「一個人演繹的千古文化」,皮影戲也在科技的加持下,有了新生命。張磊說,通過機械控制,皮影戲已實現自動演出,甚至能與全息影像同步,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力。

  「我們不是在取代,而是在共創。」張磊強調,非遺與科技的結合並不是削弱傳統、迎合市場,而是為傳承找到通往現代生活的新方式,做到「可穿戴、可使用、可分享」。在張磊看來,科技的介入不能改變非遺最原始、最核心的審美與文化理念。

  「比如剪紙,它的靈魂就在於手工的靈動性。如果完全依靠機器切割,那就失去了非遺本身的意義。」她指出,不論是皮影的傳統色彩體系,還是古建雕刻的構造邏輯,都必須被尊重與保留。

  與高校合作 吸引年輕人傳承

  張磊還分享道,他們自主研發的皮影耳環、掐絲琺瑯掛件、嫁妝箱文創衍生品等,深受年輕人歡迎。「我們相信,流傳就是價值。只有當傳統手藝進入日常生活,它的文化價值才能真正建立。」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傳承技藝,展覽館與多所高校合作,培訓非遺傳承人。展覽館還採用「三個月一換展」方式,透過新內容與主題,吸引年輕人把展館視為打卡地,讓文化傳播變得更具互動性與視覺吸引力。\大公報實習記者 戴清瑩、林佳眉、王一如、劉音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