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首7月內銀放貸12.8萬億

時間:2025-08-14 05:01:49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首7個月內地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社融規模累計增量23.99萬億元,按年多增5.12萬億元或27.13%。依據上半年數據估算,7月社融規模增量1.16萬億元,惟人民幣新增信貸減少500億元,為20年來首次轉負。人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發文指出,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波動。隨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傳統信貸需求在減少,新動能領域信貸需求在增加,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加快轉變經營思路,進一步下沉客戶,在細分市場中挖掘有效信貸需求。

  M2增速保持較高水平

  《金融時報》文章指,7月末,社融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與此同時,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信貸數據波動明顯。然而,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月貸款讀數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表示,7月信貸具有較為明顯的短期性與階段性特徵,不應過度悲觀。應更多關注社融的平穩增長,政府債券的大規模發行將會在未來一個時期帶來更顯著的積極財政效應。而新出台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可有效降低居民信貸成本,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信貸需求。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認為,政府債券是社融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項,隨着穩內需等增量政策的不斷釋放,未來微觀主體信貸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她預計,人行政策仍有寬鬆空間,降準降息依然可期,低基數效應下,後續M1增速將續改善,M2與M1的「剪刀差」有望收窄。

  王運金則指出,宏觀政策不斷加碼,下半年內需將逐步得到改善。鑒於目前銀行流動性充裕、財政政策又增加了貸款貼息力度,三季度人行降息、降準的政策需求可能不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