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綿長海岸線、近海島嶼、世界級地質景觀等都是香港發展遊艇經濟的獨特優勢。右圖:香港目前有約1.25萬隻持牌遊艇,但泊位只有4300個,存在嚴重短缺問題。/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面對全港約1.25萬艘持牌遊艇(包括機械輔助帆船和遊樂船等第Ⅳ類船隻)爭奪僅約4300個泊位的尖銳矛盾,香港遊艇經濟正深陷「一位難求」的困局。泊位短缺扼住行業咽喉之際,無論是傳統遊艇會寄望的基建擴容,還是新興共享平台開拓的海上深度體驗,業內人士認為,突破泊位瓶頸僅是基礎,構建融合各界產業鏈,激活香港獨特的海岸與離島資源,才能釋放遊艇經濟的真正潛能。/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翻查資料,目前全港9間遊艇會合共管理約2300個遊艇泊位,加上設於43個不同水域地區約2000個私人繫泊設施,全港泊位僅有約4300個,遠低於目前約1.25萬艘香港持牌遊艇的數量。香港遊艇業總會主席周基倫指出,泊位短缺問題日益尖銳。
當中,業界寄予厚望的機場城市SKYTOPIA遊艇港灣項目,預計可提供超過500個泊位,容納不同尺寸的船艇。但周基倫提醒,附近橋樑設有高度限制,大型遊艇恐難駛入,而且對於整個遊艇業來說,這些泊位屬杯水車薪,他建議特區政府多點發力擴建泊位。
開設餐飲住宿 構建綜合消費鏈
提及特區政府正研究在南丫島前石礦場、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以及紅磡站臨海用地增建泊位,周基倫認為,這些地點的餐飲配套成熟,便利性強,但也需考量南丫島水深不足、紅磡海浪較大及鄰近紅隧等工程挑戰。他強調,泊位僅是基礎,要真正發展遊艇經濟,還需在赤柱、西貢鹽田梓等多地及離島建設停泊上岸設施。他舉例,歐美常見模式是在遊艇灣畔開設餐廳,形成租售、餐飲、住宿、旅遊、購物的綜合消費鏈,而這正是香港目前所欠缺的。
儘管基礎設施面臨挑戰,遊艇經濟的巨大潛力仍吸引年輕創業者入局。香港共享遊艇平台Splitdyboat聯合創始人林樂儀亦呼籲各行各業加強協作。她透露曾嘗試與酒店合作推廣「從酒店直達海上活動」,卻屢遭拒絕。「遊客是為遊玩而來,不是為住酒店!」她直言,各持份者需打破壁壘,形成合力。
Splitdyboat由兩位酷愛戶外運動的年輕人創立,以可負擔價格提供出海深度遊及專業導賞服務,成功連接城市與離島資源。隨着政策的改變,該公司已由最初的併船服務發展至專業導賞團,每個行程都包含導賞環節;同時,亦有教練指導的水上活動團,包括浮潛團、獨木舟團、直立板團等。
離島深度遊火爆 帶旺導賞服務
「半小時從鬧市到桃源,遊客以一張機票來港,便可體驗兩種旅遊模式。」林樂儀認為,香港擁有獨特優勢,包括綿長海岸線、近海島嶼及世界級地質景觀,如全球最大六角形火山岩柱群。僅在今年5月至6月中,其「東海四大海蝕拱門」行程便吸引近2500人參與,高峰期每日3個時段、每時段最多5艘快艇出海。
此外,她提到,香港擁有263個外島,除了地質和生態資源豐富外,亦不少具意義的荒廢建設,例如曾是越南船民羈留中心的索罟群島,Splitdyboat正準備通過劇本殺的方式,讓遊客化作「難民」跟隨劇本沉浸式遊玩,藉以加深對香港歷史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