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百廚爭鋒《一飯封神》 聚焦烹飪匠人心

時間:2025-07-28 05:01:25來源:大公报

  圖:《一飯封神》匯集世界各地特色菜系。

  幾個月前聽說騰訊在拍《一飯封神》,陸續發現很多熟識的廚師朋友們都參與了這個節目,後來發現原來Vicky(鄭永麒)是評審之一,而Neighborhood主廚David Lai(黎子安)竟然是參賽選手,不由得期待起最後的呈現效果。

  我想,製作一檔麕集百個活躍在不同菜系和消費層級餐廳的廚師的烹飪綜藝節目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之前內地的烹飪節目多僅着眼於參賽者自身的廚藝,而非以餐廳或主廚身份為重點;我國的飲食紀錄片也向來淡化餐廳概念,而偏好於市井尋味。去年央視拍攝的《香港之味》據我所知是第一次將餐廳及主廚與本地餐飲文化的核心紐帶點明的紀錄片。《一飯封神》的評審和多數選手背後都是一家家餐廳,雖則並非都是名店名家,但將餐廳和主廚概念推到台前是非常有意義的。/徐 成

  我希望這一節目一方面可以介紹、普及餐飲知識;另一方面可激發觀眾探索新餐廳的意願,從而促進餐飲消費和激勵年輕廚師磨練自身技藝。適當時候,讓長期躲在廚房埋頭苦幹的廚師站在聚光燈下充分展現自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廚師是現代餐廳的核心,是時候讓廣大中國觀眾拋棄傳統的伙夫觀念,對烹飪人才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

  看了目前已放出的三期正片,整體製作當屬精良,對於賽事故事性的把握和剪輯節奏的安排,騰訊自然經驗豐富。但事關飲食,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心裏還是有些話想說。

  惜未能全方位展示中餐菜系

  首先,這幾日一些聲音認為騰訊抄襲Netflix的《黑白大廚》,關於騰訊是否購買了版權的爭論不絕於耳。

  其次,節目的立意與韓國版《黑白大廚》存在較本質的區別,後者有非常明確的外向性,重點在於宣傳韓國料理和韓國當下的餐飲業風貌,本質上具有對外文宣意義。《一飯封神》則對內多於對外,從宣傳角度、節目形式、邀請的廚師類型和料理門類上就可看出,這個節目的商業性和娛樂性遠高於《黑白大廚》。於我而言,較大的遺憾是未能全方位展示中餐各地域菜系,當然也有可能因為許多獲邀的著名廚師未接受邀約,導致節目無法形成中餐主流菜系齊全的廚師陣容。不過凡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而不走大樣,已是值得支持的了。

  對於騰訊而言,節目收視率和商業價值的考慮必然是第一位的;而目前內地視頻網站的訂閱費水平和訂閱率也導致平台需要依靠冠名贊助和植入廣告來實現主要商業收益,這就導致觀眾很難看到一個乾淨無贊助無植入的節目。碩大的贊助商品牌名到處飄浮着,從視覺美學上而言顯然非常突兀,但也只能讓各位觀眾擔待了。

  再者,三個評審的評價標準和維度無法統一,本質上對選手存在不公平性。雖然比賽確實有運氣成分,但三個評審的飲食經歷、飲食審美和烹飪水平等核心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導致評價標準極不一致,初選制度上未能對此採取平衡彌補措施。從實踐角度而言,基本不可能有對龐大飲食體系全面了解的評委,餐飲人往往容易只精於一塊,非餐飲人則容易全方位流於表面,這導致了評審標準的先天浮動性。韓國的文化多元性遠不及中國,卻更容易製作此類全國性的廚藝比賽,評委也容易進行廣譜式評價,這是料理體系簡單的好處。中餐體系過於龐雜,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知曉所有地域菜系呢?不說未成顯學的地方飲食,單說公認的八大菜系就隔行如隔山,如何在一個維度上去競爭和評價呢?更何況選手中還有大量做外國菜和融合菜的,更增加了評比難度和複雜性。中國餐飲體系的複雜性導致了比賽本身的邏輯悖論,目前而言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蒙眼嘗味有助統一評判標準

  三個評委的設置中只有一個專業廚師,必然導致初賽每一分組的評判標準不統一。新榮記創辦人張勇對於中國鄉土食材和料理的了解一定是三位中最突出的,但另一個角度而言他也更容易被鄉土與人情吸引。謝霆鋒這幾年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飲食方面,但我擔心他是否形成了邏輯自洽的飲食評判體系,這本身關乎到對選手評判的一致性。從頭三期節目而言,烹飪以外的因素對他的干擾很大,後續盲品只是不與選手見面,菜品的呈現形式仍可能繼續對他的判斷產生干擾。從這個角度而言,《黑白大廚》蒙眼嘗味確實是更好的評判形式。

  三位評審中,無疑鄭永麒最具國際視野,這幾年他對於中國地方菜系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因此他對於烹飪的要求也是最高的,這導致進入他分組的選手最難入局,節目組其實可以平均分配每個評委可准入的選手人數,比如一組5人,剩餘名額共同從待定人選中決定。從目前的剪輯內容來看,鄭永麒對於菜品的評價是最一針見血且直中要害的,雖然他的普通話不熟練,但每一句表達都緊緊圍繞烹飪本身。據他本人講,他一有時間就約自己女兒的普通話老師陪練口語,節目組準備的中文資料他也是一字一句啃下來的。要知道他從小移民加拿大,中文閱讀對他是很大的挑戰,可見他做事的認真程度。

  李誕這個角色的存在,以及後續明星飛行嘉賓的加入,都說明整個節目的娛樂性大大高於烹飪本身,這個方向令人遺憾。這樣的主廚烹飪比賽根本不需要所謂「嘴替」角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觀眾自然會在網絡平台發表觀感。

  應聚焦烹飪與飲食文化傳播

  雖然節目面向的是所有觀眾,節目中的烹飪和菜品也許對廣大飲食經驗單一的觀眾顯得新鮮有趣,但評審應該站在最高的專業角度進行評判和引導,目前而言這一部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參差不齊。比如金屬濾兜炒飯炒菜的事日本廚師實踐多年,尤其這幾年興起的薪火料理中更是廣泛使用這個方法,因此根本不是選手原創更無甚驚奇。其實直接讓食材和炭火/薪火接觸很容易有油耗味,需要精確把握溫度和炒製時間,長時間炒製用金屬濾兜不算妙法,這跟有鍋氣完全兩回事。

  目前,《一飯封神》只播放了三期,後續還有調整剪輯的空間,希望節目組可以將重心聚焦在烹飪與飲食文化傳播上,控制娛樂化的程度(雖然節目組可能考慮的是對餐飲業──尤其精緻餐飲──不熟悉的普通觀眾的接受度),打造出一部真正傳遞積極正確飲食審美的綜藝。同時在番外節目中可以介紹更多中外菜系知識、烹飪常識、著名餐廳信息等,當然如何避免商業宣傳嫌疑也是一門功課。總體而言,我還是期待《一飯封神》的後續進展的。

  (作者為飲食作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