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銀行業信貸風險維持可控
【大公報訊】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香港部分大型銀行已展開初步討論,旨在探討設立一間「壞賬銀行」來吸收不良貸款。不過報道同時指出,有關討論仍處於非常初步階段,如要付諸實行,也會面臨重大障礙。金管局發表聲明澄清,指當局及相關銀行均沒有計劃設立壞賬銀行,形容「傳聞並沒有根據」。
港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健康
報道引述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說,包括恒生銀行和交通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近期曾與諮詢公司接洽,就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不良貸款展開初步討論。其中一個提議方案,是參照內地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模式,以便銀行至少能夠收回部分貸款。
報道又指出,暫時未知該建議方案是否能夠獲得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支持。
金管局昨日發表聲明指出,金管局無意設立傳聞中的「壞賬銀行」,據金管局了解,「相關銀行亦沒有此計劃」。發言人續說,金管局一直要求銀行審慎管理信貸風險。整體而言,香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健康,信貸風險可控,撥備充足,銀行信貸撥備覆蓋率超過140%,盈利良好,因此相關傳聞並沒有根據(The rumour is therefore groundless)。
恒生銀行回覆查詢時表示,「我們對市場猜測不作任何評論。」而交通銀行香港在大公報截稿前未有回覆。
惠譽根據金管局公布的數據推算,估計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增至250億美元,佔銀行貸款總額的2%,是最近20年以來最高水平。報道引述惠譽表示,預計不良貸款比率在今年底或進一步攀升至2.3%,在亞太地區中增幅最大,而且貸款質素在2026年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渣打上商:港銀無迫切需要
惠譽分析師Savio Fan表示,商業房地產尤其辦公室供應過剩,預料相關行業的資產質素仍有惡化壓力。不過,考慮到香港銀行業有較大緩衝空間,相信風險可控。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未知消息是否屬實,但認為本港銀行的壞賬率應未誇張到要成立「壞賬銀行」,認為市場毋須太過憂慮。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亦說,沒有聽過相關傳聞,又指出本港現時沒有迫切需要成立類似內地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
此外,本港銀行現時也有不同方法和渠道處理不良資產。他補充說,本港不少銀行的股價近期持續上升,反映不良貸款對銀行資產質素的影響未至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