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後,氣溫回升、降水增多。中醫提醒,這一時期天氣乍暖還寒,氣候特點以「寒濕」為主,對人體健康尤其是消化功能影響明顯,人們宜通過飲食調脾、起居護陽、運動疏肝抵禦寒濕邪氣,預防季節性疾病。
中醫認為,寒濕之氣易困脾臟,導致人體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且春主肝氣,肝氣過旺易克脾土,進一步加重消化系統負擔。因此,雨水時節多見「風寒濕邪外襲」導致的感冒、咳嗽、鼻炎等外感病;「寒濕滯留關節」易致關節疾病復發;肝氣若疏洩失常易發鬱結,可表現為情緒波動、煩躁甚至失眠。
飲食注意「少酸宜甘、健脾祛濕」,宜多吃山藥、紅棗、蜂蜜等甘味食物,少吃山楂等酸味食物以免助肝克脾,盡量避免進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或羊肉等過於溫補的食物以防加重濕邪。
起居則要注意「春捂護陽,避濕防寒」。穿衣宜「上薄下厚」,保護頭部、頸項、腰腹和下肢,避免寒從腳起;堅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傷肝血;保持居室乾燥通風,避免濕氣滯留。此外,運動宜以「微汗」為度,避免劇烈運動耗氣傷陰,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