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年7月3日,中外新聞社大使俱樂部於國際友誼日參訪東華禪寺。
南嶺群山,五嶺逶迤,不僅鑄成了華中與華南、長江與珠江的生態屏障,更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天然界碑。南嶺支脈環抱的韶關翁源,扼守珠江三角洲通向內地的戰略要衝,是最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城邑之一;這裏山奇水秀,氣候宜人,林植豐茂,花果飄香,素有「仙邑」之美譽。作為嶺南最具影響力、規模最大禪宗道場之一的東華禪寺,正是坐落在翁源縣城東北東華山風景區內,四時不忒的晨鐘暮鼓、清淨悠揚的經聲佛號,為這座「仙邑」增添了莊嚴和禪韻。\文:普韋
建寺安僧:以「三先三誠」施設東華家風
相傳東華禪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原名靈鷲寺,乃是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禪師所創;公元661年,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繼承五祖衣缽後南歸,經此寺而隱修,改靈鷲寺為東華禪寺,唐宋鼎盛,毀於明清。至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東華禪寺只有慧能大師閉關洞,因湮沒在荒草雜樹之中,得以完存,靜靜地等待?有緣人的到來。
1997年,已閉過四年關的萬行法師,在當地信眾的指引下,來到東華山慧能大師閉關洞閉關,一入三年。出關後已屆而立之年的萬行法師,決定恢復東華禪寺,再續禪宗香火。有感於黨和國家對佛教復興的關懷,尤其是宗教政策的落實,為佛教界服務國家發展創造了健康的環境,萬行法師在啟建寺院之前,先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對國要忠誠,對佛要虔誠,對人要真誠。發願以「三先三誠」的東華家風,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當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僅一洞一僧一袈裟,發無上大願,以國泰民安為己任,以普度眾生為使命,菩提心起、行願無窮。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08年10月2日,東華禪寺落成開光,智藥遺志、六祖宗風得以在東華禪寺復興。
復建後的東華禪寺,是新中國第一座倡導「信教先愛國」理念的寺院,也是較早倡行升國旗、唱國歌的寺院,更是第一座建立佛教愛國館的寺院。東華禪寺自2008年10月落成之日起,每月都舉行升國旗、唱國歌、持誦「護國經」的慣例,並已成為東華禪寺特有的佛門儀軌。新時代以來,在「宗教中國化方向」理論的指引下,東華禪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與黨同心同行的政治自覺,奮力書寫「人間佛教」的時代答卷。
鄉村振興:以禪心善行澆灌共富之花
「山還是那座山,但鄉親們的日子變了樣。」站在東華禪寺山門前,韶關市翁源縣的一位退休幹部指?遠處的村落感慨。曾經閉塞的東華山,如今交通便利、發展迅猛,花果飄香、茶園疊翠,遊客絡繹不絕。
東華禪寺與周邊五個行政村合作,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旅遊。2022年,寺院投入500萬元建立「禪茶文化產業園」,帶動200多戶農戶參與有機茶種植。數據顯示,參與農戶年均收入從1.2萬元增至3.8萬元。寺院還組織農業技術培訓,累計培訓村民1000餘人次。在具體實踐中,東華禪寺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注重技術指導和市場開拓。寺院邀請農業專家定期指導農戶,建立產品質量標準,並通過電商平台拓展銷售渠道。2023年,「禪茶」系列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800萬元,較2022年增長60%。
民間外交:以禪心法誼深化民心相通
習近平主席在關於國際交流的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尊重包容,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出席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勵和支持宗教界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中國佛教一直是世界佛教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政府支持中國佛教界主動參與全球宗教與文明對話,同各國佛教界開展友好交流,推動民間往來,促進民心相通。
2024年10月14日至16日,韓國雙溪寺開山1301周年慶典之際,應韓中佛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雙溪寺會主影潭長老誠邀,經報請國家宗教局批准,萬行法師率團赴韓國展開參訪交流。
翁源籍明朝抗倭名將陳璘,統領水師抗倭援朝,尤其是露梁大捷一仗,明軍大敗日軍,成為亞洲海戰史上著名戰役之一,讓日本此後二百年不敢覬覦中華;此次萬行法師訪韓,特別護送陳璘將軍塑像,於10月14日在韓國海南郡皇朝別廟安奉。萬行法師表示,陳璘將軍的事跡是中韓友誼的生動寫照,也是中韓兩國共同的文化遺產,通過緬懷陳璘將軍,鞏固和深化中韓友誼,在加強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為中韓世代友好關係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10月15日,在雙溪寺開山1301周年慶典活動中,萬行法師作為受邀參加活動的唯一中國宗教人士進行致辭。萬行法師指出,中韓佛教有?千百年的歷史,歷代祖師大德影響深遠,他們在相互交流學習中形成了各自極富特色的文化內涵,對今天的世界佛教,乃至世界宗教的共生關係都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示,更是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堅實基礎。
10月16日,「東方禪韻」中韓書畫交流展在韓國國會拉開帷幕,50件精美藝術作品精彩亮相,展現了中韓兩國藝術家的卓越才華和獨特視角。中國駐韓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方坤,韓國國會正覺會會長、國會議員李憲昇,國會副議長兼國會議員書道會會長朱豪英,國會議員徐瑛教、李建澤、樸熙承、金度邑、金宇榮,韓中佛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雙溪寺會主影潭長老,華溪寺禪德見香長老,望雲寺成覺長老等,嘉賓雲集,共襄中韓文化交流盛事。
方坤代辦在致辭表示:「這次展覽由韓中佛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東華禪寺等精心籌辦,展出的兩國藝術名家和高僧大德創作的佛教題材書畫作品,充分展示了兩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兩國人民對於加強友誼的殷切期盼。通過此次活動,能夠進一步拉近我們中韓兩國民眾的感情。同時,期待兩國佛教界充分發揮慈悲、平等、包容、利他的精神,為促進兩國人民世代友好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展覽開幕後,萬行法師帶領東華禪寺僧團,贈予並在韓國國會安放了六祖惠能法像,以此紀念六祖惠能對韓國佛教的深遠影響,並進一步加深兩國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這是韓國國會首次接受由外國僧團贈送佛像與安奉,此舉開創了韓國國會接受外國僧團安奉佛像歷史之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萬行法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東華禪寺代表團訪韓之行,加深了雙方的相互理解,進一步促進了中韓文化交流與友好關係的發展。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國際友好交流作出更多貢獻。
據悉,近年來萬行法師率領東華寺僧團,足跡遍布印度、斯里蘭卡、迪拜、新加坡、泰國等地,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這種以佛教交流為紐帶,助力民間外交的新探索,不僅提升了中國佛教的國際影響力,也為佛教界參與國際事務提供了有益借鑒。
服務國家:以禪心宏願踐行愛國愛教
站在東華禪寺千年菩提樹下,萬行法師的長衫在春風中輕舞飛揚:「佛教中國化不是口號,而是要把佛法愛國愛教的種子播撒在民族復興的土壤裡。」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文化傳承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座千年古剎以服務眾生的實踐,詮釋?二十大報告中「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深刻內涵。正如原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在東華禪寺調研時所評價:「這裏的實踐證明,佛教不僅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更能為現代化建設貢獻獨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