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或導致訂單大洗牌,更多流向在海外不同地區有多間廠房的大企業。
「香港有很多中小企,半數以上生意來自美國,年年減價才能勉強維持,子女也不願接班,但為了一班老夥計和自己一輩子的心血,正在苦苦經營。」然而11月6日特朗普提前鎖定總統選舉勝局,為生意剛見曙光的一眾中小企老闆,澆下了一大盆冷水。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會長黃達勝當日正好跟一群港商在一起,他直言︰「那一刻,多名主力做美國市場、僅在中國內地設廠的港商,大呼無得做呀,現場充斥着一片愁雲慘霧。」但有人愁來亦有人歡喜,在海外布局多間廠房的大企業,訂單則源源不絕,料成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大贏家。\大公報記者 李信
美國大選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但與港商一同見證美國大選點票結果的畫面,黃達勝仍歷歷在目。面對揚言對華徵收六成關稅的特朗普再上台,他和一眾中小企港商一樣,心中充滿了無奈,以及難以對外訴說的唏噓。
轉型難 海外設廠更難
在香港,有相當一批年過半百,甚至六、七十歲的「廠佬」,他們做了幾十年代工生意,每日埋頭苦幹,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奮力向上。「2018年中美貿易戰,加上疫情三年,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倒閉結業。能生存下來的,大多為了一輩子心血,將自己名下物業一按、二按,更低價賣樓、賣車、賣珠寶金器、沽股票,甚至四出借貸,元氣大傷。」黃達勝感嘆,本以為疫情過後,曙光終於要來,豈料惡夢重臨。這些人不是沒有嘗試轉型升級,或開拓新市場,但受限於人力、財力、員工老齡化等問題,轉型之路遙不可及。
「到東盟設廠投資,沒有一千幾百萬不能成事,但疫後中小企東主身家大縮水,資金何來?何況一些海外客戶只保證一年訂單,在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下,海外設廠難以成事。」面對美國市場前景不明,從事玩具生產的李先生和許多中小型出口商皆坦言,心情跌至谷底。
「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看似不錯,但訂單量少,根本無法替代美國市場。疫情已令不少廠家債台高築,籌集海外設廠資金,更非易事。」黃達勝指出,若美國對華產品徵重稅,料不少廠家意興闌珊,寧願縮減業務,甚至出售廠房及設備,為了能保留退休金或選擇「光榮引退」。
面對特朗普2.0的到來,也有一些較為靈活的港商想再一拚,有做了數十年的港商建議,其中一種方法,是因應美國訂單減少而收縮生產,讓內地員工自然流失,留下熟手工人,轉做售價較高、量少的產品,專攻精品化或中、高檔次產品,並將空置的廠房分租出去。
另外,有些轉為做貿易商,不再生產,而是承接訂單後,外判生產工序,但必須找到可靠的夥伴,及自身做好品質監控。港商王先生認為︰「不少中小企老闆在自身行業擁有數十年豐富經驗,靠着一雙金睛火眼,可為產品嚴格把關,所以轉做貿易商可能是港商靈活求存的好方法。」
訂單大洗牌 料強者愈強
事實上,在特朗普首個任期,不少企業為避高昂關稅,在中國內地和海外各設一個工廠,前者應付中國及非美國訂單,後者則生產美國訂單。隨着特朗普2.0的來臨,不少美國買家已提出,要求在海外有兩個廠房,且分別在東盟和東盟以外地區。港商陳先生直言︰「不能保證給予長期訂單,卻要求在其他地區設新廠,非每個港商都能滿足,或導致訂單大洗牌,更多流向在海外不同地區有多間廠的大企業,變成『大者恆大、強者愈強』的局面。」
與中小企的艱苦經營、陷入生死存亡不同,現時不少在全球布局多間廠房的大企業,已低調地為訂單大洗牌作準備,擴充產能和增加人手。「買家想盡量分散生產,來減輕風險,最希望廠家在東南亞不同國家、南亞都有生產,這豈不是為大廠度身訂造的條件?」有資深出口商估計,未來「大路貨」訂單將愈來愈集中在大廠生產,中小型廠要走「款多量少」路線,才可活下去。此外,現時盛傳美國會對越南進行調查,有機會加徵關稅,若成為事實,則勢必打擊在越南的港商的生意,更何況還不知道美國會對多少國家下手。
「很多人以為在越南等東盟設廠,便可避開美國額外關稅,但美國已關注到越南等東盟入口急增的情況。舉例說,今年首11個月,美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額達1089億美元,對美國貿易順差達954億美元,大升增27%,數字這麼突出,美國官員又不是傻子,說不定會對越南下手。試想想特朗普表明將在明年1月20日入主白宮的首天簽署行政命令,對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新的關稅,連墨西哥和加拿大都不放過,真的沒有人知道這個狂人想什麼。」
期待互助 同業攜手渡難關
面對特朗普令人無所適從的作風,黃達勝期望,香港的商會應早作準備及發揮互助精神,才能共同走出難關,建議可善用同業空置產能。「假設A公司在越南有廠,但越南成為下一個徵稅目標,在泰國有廠的B公司可用空置產能,承接A公司生產。」然而,他亦坦言,商場如戰場,同行之間競爭已白熱化,要推行相關計劃或困難重重,需要權威人士從中協調才有望成事。
對此,黃達勝回想起,早在1987年的亞視總部曾發生四級大火,令亞視損失慘重,道具部、錄影廠燒至滿目瘡痍,而身為對手的電視廣播行政主席邵逸夫卻親赴亞視慰問,更公開承諾會全力向亞視提供協助,以實際行動擊破「同行如敵國」的固有觀念。「當年邵逸夫接受訪問時講過,如此情形,我們一定要幫手,也很開心可以幫上忙。」黃達勝希望,香港各行業能發揮同業互助精神,攜手共進或是本地中小企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