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少高才通申請者反映,B類及C類簽證要求在兩年內實現在本港就業,時間上存在很大挑戰。
編者按
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舉措搶人才,其中包括2022年新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計劃),目的是吸引世界各地具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專才來港發展,效果立竿見影,彰顯香港魅力。
然而,相關計劃也有需要完善和優化之處,例如,有透過計劃來港的專業人士坦言未能重操舊業,與預期存在落差,對續簽條件欠明確感到擔憂;另有意見指「考試移民」機制對本地學生升學造成不公平,等等。《大公報》將從實際出發,深入探討高才通計劃在成功引入人才的同時,有哪些地方需要檢視,並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建言獻策,把好事辦得更好。
李磊每日早晨起床翻看手機,都會見到幾條諮詢香港移民的未讀訊息。他目前在香港一間建造業公營機構任職,平時會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本地就業新聞。今年10月李磊的母校同濟大學,被列入最新一批「高才通」計劃的大學名單,隨後很多校友找過來打聽情況,他自嘲現在的主業就是做移民顧問。/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同濟大學在內地以土木工程專業聞名,校友們幾乎撐起了地產行業的半邊天。黃坤是06屆建築學畢業生,他稱同班同學都是各省的尖子生。「就像現在香港DSE狀元都會報考醫科一樣。」離開學校後,黃坤找到北京一間建築設計院工作,彼時到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工地,自己慶幸趕上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2018年,他跳槽去萬達集團時已年薪百萬。
跨境競爭無優勢
黃坤回憶稱,萬達旗下的住宅項目在2020年就感受到了「寒意」,公司內部分析中國城鎮化階段性見頂,未來應該圍繞商業項目做輕資產運營。但2022年底疫情封控解除後,消費復常不及預期,商業項目的營收情況亦大不如前。
2023年集團提倡降本增效,個人承擔的事務愈加繁重,拿到的薪水卻越來越少,黃坤問了一圈,大學同學們也都在陸續轉行。正好他在微信群裏看到香港人才引進計劃的消息,也想藉着移民的機會為小孩改變環境。「香港的教育理念尊重多元化發展,更符合我們對孩子成長的期待。」
由於工作原因,李磊經常要參與兩地建築業的推廣交流活動。在他看來,關於這輪人才引進計劃,兩地都抱有很大熱情,但中間存在很深的認知鴻溝。他舉例稱,香港建築標準有着明顯區別,從業認證也與內地不同。「譬如你想應聘建築師或測量師,須先考取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的牌照,但資格考試又要求有本地工作經驗,高才通幾乎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當然,高才通也可以申請設計顧問公司或總承包商的職位,但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只賣出兩幅住宅用地,私樓動工量也明顯減少。李磊坦言:「各家公司都在裁員降薪,又怎麼會招聘內地人才呢?」
搵工時常摸門釘
在採訪的過程中,很多申請者都反映,高才通B類及C類簽證要求在兩年內(24個月)實現在地就業,時間上存在很大挑戰,通常辦理身份證及租房安置就要花費三至六個月,找到合適的入職機會更需要漫長等待。李磊認為,香港的人才引進策略就是擴大申請基數,再經過優勝劣汰留下真正能為本地做出貢獻的人士,但官方還是低估了搵工的難度,多數新移民沒有本地人脈,也缺乏足夠的資訊支持。「儘管今年香港舉辦了不少大型招聘會,但真正適合高才通的崗位少之又少。」
李磊與黃坤都有過「摸門釘」的經歷。黃坤曾想去一間中資承建商做「判頭」,對方看完他的簡歷後就拒絕了。「我的資歷長、人工高,香港地盤上的規矩卻要從頭學起,沒有人願意用的。」黃坤則是在網上看到機管局的招聘信息,起初覺得專業對口,但面試時發現從職位到薪水都與預期有落差。黃坤的孩子在國際學校讀書、平時開銷不小,再加上房貸、車貸,家庭負擔不允許他在香港從基層做起。
黃坤最後在前同事的介紹下加入香港保險行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年,湧現出不少互聯網或房地產背景的銷售團隊,有些大區經理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百人規模的招募,狠狠吃進了一波「人口紅利」。黃坤也承認,同期入行的內地經紀執行力強、上進心重,通常都是24小時在線,群裏半夜發布消息也都能即時得到響應,這一點常被香港同事吐槽「太過狼性」。
隨着銷售團隊的人員激增,惡性競爭的現象也更加嚴重。前述業內人士透露,有些移民背景的銷售為了達到續簽要求,私下會向客戶承諾全額返佣,藉此虛增自己的收入狀況。
遠赴他鄉為誰忙
「先要想清楚,去香港到底是為了什麼?」每當有人來諮詢移民政策,李磊總是會強調這一點。他所接觸到的高才通申請者,大多認為這是「不佔白不佔的便宜」,甚至拿到簽證的時候,都還沒有具體的移民規劃。
李磊婚後與太太做了好幾年的「深港夫妻」,疫情來襲後兩地長期封關,二人在漫長的等待中煎熬。2022年,他下定決心辭去深圳房企的工作,通過優才通道移民香港,很幸運找到現在的工作,孩子也在去年出生了。「其實我過來半年後就通關了,但還是很感謝當初做出的選擇。」
在離開地產行業之前,黃坤對兒子的印象都是模糊的,每天回家要麼已是深夜,要麼就是收拾行李。他回憶起北京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自己還要向社區防控中心寫報告,申請回公司畫圖紙。「當時整棟寫字樓都是封鎖的,只有幾名同事在裏面趕工。」黃坤感慨道,如果不是因為樓市的不景氣,自己差點錯過了孩子的整個童年。
「如果以後能在香港找到地產方面的工作,還是希望做回老本行。」黃坤坦言,自己的性格其實並不適合從事銷售崗位,畢竟二十餘年的建築設計師生涯,並未練就出高超的人際溝通技巧。但另一方面,香港保險行業的收入可觀,時間靈活富有彈性,近期他主要精力都用來考察香港學校,為孩子過來讀書做準備。「這份工已經是最差環境下的最好選擇。」
(文章中李磊、黃坤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