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氣寒冷,市民要注意保暖。
香港自從踏入12月份,早上起床時已能夠感受到一絲絲冷意,近日更明顯降溫。每年一到冬季,筆者臨床經常遇到以皮膚乾燥痕癢為主訴的患者。而冬季空氣較其他季節乾燥,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大家注重保暖之餘,還應注意保持室內濕度。
冬季養生,當從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五個方面着手。
中醫對於人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觀念,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在將各種中醫養生和康復手段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須因人、因地、因時,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時令,來選擇適宜的方法。
二十四節氣中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個冬季的節氣。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為「立冬」,今年剛好為11月7日。「立冬」是冬天的開始。冬季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萬物閉藏,陽氣潛伏,陰氣極盛。順應四時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養生,應順應閉藏之規律。養生當從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五個方面着手。
精神:調節心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志若伏若匿」為冬季精神調攝的關鍵,意思是指在冬季,人們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思維意識活動以及心理狀態,使其與機體、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平衡協調。
生活上,柴米油鹽等基本需求,皆需金錢維持,香港人大多工作繁重,易肝氣鬱結。「立冬」後正正臨近一年的終結,正可趁假期來臨好好放鬆協調。
飲食:溫補為宜
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佳時期,正正因為冬季萬物潛藏,人體的陰精、陽氣也趨於潛藏,此時合理進補可補益陰精陽氣,使其易於吸收而封藏於體內,強健體質,扶正固本。
食物、藥材相結合,當以溫補為宜。「羊腩煲」「薑母鴨」「麻油雞」「四物雞湯」等菜式,在香港冬季亦屬多見。但進補應根據個人實際狀態,有針對性地選擇食材,忌盲目進補。
陽虛者應多服溫陽食品,如韭菜、羊肉、生薑等;陰虛者應多服滋陰之品,如銀耳、藕、鴨肉、阿膠等;氣虛者應多服人參、蓮肉、山藥(淮山)、大棗等補氣之物。
起居:防寒保暖
冬季天氣寒冷,從「冬至」到「大寒」結束,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時期,因此應採取防寒保暖的措施,及時增添被褥和衣服。天氣嚴寒時可佩戴圍巾、帽子、手套;「寒從足生」,對於陽虛下肢冰冷的人應着重腳部的保暖,應穿厚鞋襪,晚上睡覺前可用熱水加生薑泡腳。
「頭為諸陽之會」,風寒之邪侵襲頭部,血管收縮,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故也應重視頭頸部保暖,外出時宜戴帽子、圍巾以防頭頸部受寒。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冬季出行,也要注意避免受涼而生病,或因不小心而跌傷致殘。
冬季這三個月,人們當重視「養藏」,早睡晚起,內守神氣。早睡養陽,晚起養陰,但晚起並非賴床而不起,是指應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雖然11月「立冬」後天氣逐漸寒冷,但在陽光充足的時候,亦可到戶外曬曬太陽,壯陽氣,溫經脈。
運動:勿忘熱身
冬季應注意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物發做準備。「冬練三九」,可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例如不同的室內運動。近年香港人大多選擇到連鎖健身房鍛煉,運動前應當做一些熱身活動,以防運動期間出現跌仆損傷。適量運動可加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冬季氣候嚴寒,運動健身除了熱身,更應注意防寒保暖,衣着需根據當天天氣情況而定,戶外運動應避免在大風和霧濕天氣中進行。
防病:注意溫差
入冬以後,天氣寒冷,氣溫變化大,稍有不慎,機體極易受寒。室內室外溫差較大,當從室外到室內時,可在大廈大堂中適應一下空氣溫度轉變再入屋。
同時,冬季空氣較其他季節乾燥,應當注意乾燥空氣可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在保持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室內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