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疫下短視頻救出版?之一/電子書vs紙本書 蠶食or反哺

時間:2022-12-08 04:23:27來源:大公报

  圖:蕭欣浩

  編者按:

  以#BookTok作為標籤的短視頻薦書活動伴隨2020年疫情開始,並在之後的兩年多裏迅速走紅,於歐美掀起閱讀風潮,紙本書重新成為年輕人之間的流行。其累計超過630億的觀看次數,為每況愈下的實體出版似乎打上一劑強心針,一時間引發熱議。這種繁榮是電子媒介進入傳統出版後的黃金拐點,還是疫情下偶然誕生的海市蜃樓?面對技術浪潮的高歌猛進,從出版社到作家、讀者,都在主動出擊、作出改變,大公報推出「疫下短視頻救出版?」系列專題,透過作家、讀者,以及香港、內地出版社的講述,探究他們各自選擇背後所折射出的堅持以及擔憂。

  周四中午11點,蕭欣浩出現在浸會大學溫仁才大樓11樓的辦公室裏,小小一間辦公室塞得滿滿當當都是書:幾個高高書架已經塞滿,辦公桌上又堆了若干,座椅後的空地擠着牛皮紙箱,隱約露出裏面的一角書脊,書架之上放着一個盛書的搬家袋,高得幾乎要頂到天花板。

  書櫃旁邊還放着一隻行李箱,是他專門用來搬運圖書的。「每次搬書都很辛苦,因為數量多、重量重,如果用電子書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在成為作家之前,蕭欣浩首先是一個讀者。生於上世紀80年代,他幾乎可以說是與電子閱讀共同成長。在他的記憶裏,最初對電子閱讀的印象是台灣網站上的電子版圖書。「那時候台灣網站上的書會便宜一點,然後有一天發現,咦?怎麼會有電子版?但那時對於電子版其實是沒有概念的,還是讀紙本書比較多。」

  開「屏」有益 解決書籍運存問題

  真正深入地接觸電子書,是蕭欣浩2013年開始教書之後。「從學術性書籍到飲食類書籍、雜誌,我都會買來看。」因為對他而言,一方面電子書價格相對平一點;更重要的是,電子書便攜,他不僅可以在通勤路上隨手點開閱讀,更可以幫助他減輕圖書的搬運之苦,「少很多負擔。」此外,蕭欣浩平日愛看飲食雜誌,但看完之後如何處理是個大問題,「如果扔了,回頭再想看就找不回了;放着越儲越多,香港空間狹小也頗為難。後來有了電子雜誌,儲存不佔用現實空間,放在電子圖書館中真的很方便。」

  電子書的好處如此之多,以至後來他在準備出版自己的書籍時,出版社提出是否有興趣同時出版電子書,蕭欣浩欣然同意。「我發現年輕一代越來越多的人在通過電子媒介看書。無論是YouTube還是TikTok,生活在這個時代,這些是無可避免的。」

  紙本書、電子書、有聲書、短視頻……蕭欣浩也開始嘗試以更多的形式包裝自己的作品。他會自己拍攝短視頻,通過一分鐘的短片,簡短、快速、易吸收地將書本內容介紹給讀者,「先吸引住他們,然後往往就會有人因此去看完整的長篇書籍。」

  然而,粵語有聲書市場畢竟有限,加之當前香港少有出版社在電子書方面配套有聲書服務,蕭欣浩自己製作有聲書就避開了這些不利影響,「有聲書錄製起來確實不容易,錄製一次大概需要幾個鐘,中途如果有失誤就要重新錄,而且因為粵語錄製,所以面向的市場其實並不大。」

  弊之所伏 閱讀習慣影響寫作

  正如硬幣有兩面性,在蕭欣浩發揮電子平台優勢的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寫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平台閱讀習慣的影響。不過,他強調並不會改變寫作初衷:「對我而言,電子書和實體書只是面對的大眾層面和人數的差別而已,我在寫作的時候不會考慮媒介的傳播性。」然而在寫作方式上,他不得不承認,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似乎已經發生:伴隨互聯網和短視頻對生活的介入越來越深,讀者的注意力也越來越短,「確實受讀者閱讀習慣的影響,現在的作者會寫短篇多一點,我寫飲食貼文的時候也會相對簡短。」

  另外,蕭欣浩還談到,電子閱讀更加強調圖文,對於作者而言,描述性的文字會因此減少,「比如這一頁中的圖片已經可以非常生動具體地展現你所要描述的這個物體了,那麼你的描述性文字就可相應地少一點,否則有些重複。」

  至於電子平台對傳統出版的整體影響,蕭欣浩仍顯樂觀。一方面,他表示自己仍會堅持寫作嚴肅的、長篇的純文學,繼續創作那些更加適合生長在紙本上的文字;另一方面,他認為短也是一種優勢,「可以先通過電子書吸引大眾閱讀,引發他們對於看書的興趣,然後逐步培養大眾長篇閱讀的能力,最終反過來滋養實體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