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亮相中大

時間:2022-10-02 04:23:25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現正舉行香港首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美術推廣項目「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展出來自香港與內地收藏的170多套清代金屬胎畫琺瑯、相關瓷器及畫作,既呈現廣琺瑯發展脈絡,亦希望能令觀眾了解畫琺瑯工藝特點、製作方法及色彩配搭等。

  畫琺瑯是一種在金屬、瓷器、玻璃等胎體表面,按設計圖案繪畫各色琺瑯釉,然後入爐燒製,鞏固琺瑯釉於器具表面的工藝。康熙晚年,來自歐洲的商人、傳教士首度將歐洲金屬胎畫琺瑯製品帶入中國,作為禮物獻給中國的皇帝及官員。康熙皇帝對這種藝術品產生了濃厚興趣,於造辦處特別設立「琺瑯作」,一眾匠人借鑒中國瓷器製作技術及經驗,在金屬胎(主要是銅和金)、玻璃胎、紫砂胎和瓷胎上燒製繪畫琺瑯,創作畫琺瑯裝飾品和陳設品。

  是次展覽分為幾個區域,圍繞畫琺瑯藝術品,主要分為「琺瑯工藝解析」、「粵海關的設立及畫琺瑯的引進」、「早期琺瑯風格的形成」、「廣琺瑯的千面萬向」、「廣琺瑯的裝飾題材」、「廣琺瑯的市場」等,展出的琺瑯器不僅在裝飾圖案的變化上雅俗共賞,還能從其中西兼備的造型、圖案和色彩,感受到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宮廷與廣東民間、景德鎮之間人員、技術、原料、藝術風格方面的融合與互動。焦點展品包括:牡丹葡萄紋蓋碗、開光西洋人物圖蓋碗連碟、庭院婦孺圖長方茶盤、透明琺瑯菱形紋盒等。

  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乾隆/嘉慶 碧筒杯

  廣琺瑯有實用性。不僅廣泛用以杯、碗、碟、火鍋等食具之外,還大量用作瓶、罐、壺等器具以及燈具、屏風等室內裝飾。碧筒杯造型美觀,頗為典雅,是當時文人推崇的酒具。

  康熙/雍正 牡丹葡萄紋蓋碗

  清朝時期的琺瑯器,不論從造型及裝飾圖案,都能在中國傳統瓷器上找到參照。正如這件康熙、雍正年間的牡丹葡萄紋蓋碗,其上枝枝蔓蔓的牡丹,可謂康熙、雍正時期宮廷畫琺瑯的常用裝飾紋樣,也見於明晚期至康熙年間的青花、五彩瓷器。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上半葉貼金銀箔透明琺瑯茶盅及茶船

  透明琺瑯以紅、藍、綠為主色,流行於17、18世紀的歐洲以及印度莫卧兒王朝。透明琺瑯層上可再貼飾金箔或描金,與其下的銀箔形成色彩對比。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廣州透明琺瑯,大多屬於此類。

  19世紀上半葉金蓋鈕透明琺瑯菱形紋罐

  伴隨着廣琺瑯的發展,廣琺瑯的市場拓展至歐洲、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等。這尊琺瑯罐出自暹羅,金蓋鈕作塔形,嵌孔內添紅色膠,上面黏白色透明水晶,用以盛放香粉、精油等化妝品。

資 訊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8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費用:免費入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