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時間已達6年高位,但未來5年公營房屋建屋量比長策目標少三成,專家認為,加大及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為郊野公園及祖堂地發展拆牆鬆綁,有助增加土地供應。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快完成精簡發展流程修例建議,加快土地開發流程及房屋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認為,下屆政府的房屋政策應涵蓋加快房屋供應、壓縮發展流程,以及加大和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等三方面。具體措施包括廣泛採用MIC等新建築技術,縮短建屋時間;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協助增建公營房屋。發展局及環境局已就六項法例提出精簡流程建議,若能盡快完成修例,有助加快土地開發及房屋供應。就北部都會區發展,葉文祺認為,政府應就新界北部發展,加強與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協商及合作。
曾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公屋聯會會長王坤認為,基建先行有助加快土地供應,「政府不應該有『心魔』,擔心先建好某條路,就會被質疑是益了地產商,最重要是加快發展、釋放土地潛力。」
王坤說,土地供應不足,會進一步推高樓價,市民負擔不起私樓,會增加資助房屋需求,不少家庭多次申請均失望而回,增加社會怨氣,政府應多管齊下增加供應,例如為發展郊野公園、祖堂地等拆牆鬆綁。\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