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要實現「再工業化」,成功吸引人才是關鍵。
自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再工業化」後,近年政府推出各項支援措施,工商界亦甚為關注。香港毛皮業協會會長劉培傑坦言,政策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吸引人才來港,但困擾香港多年的高樓價問題,則令不少人才和投資者卻步。
劉培傑表示,工業離不開人才,如何吸引人才來港,是成敗關鍵之一。然而,現時全世界都在搶人才,深圳都是香港主要對手,且對方開出的條件較香港優厚得多。
深圳專才計劃可借鑒
有商會人士承認,近年內地企業和政府出手特別吸引,令香港在爭奪人才上十分吃力。特別是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推出很進取的政策爭人才,其中「孔雀計劃」便是一項,該項計劃在2011年推出,主要吸引全球人才來深圳落戶,提供個人160萬至3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補貼、連續多年提供免費租住200平米(約2153方呎)的房屋,另購房者可獲約600萬元人民幣補助,而當局為照顧有兒女的專才,也在入學上提供便利,可安排入讀當地國際學校,令海外專才更放心落戶深圳。
相反,香港除了部分行業薪酬較佳外,在房屋、子女教育等均不及深圳,加上生活成本過高及防疫表現欠佳,令一眾海外專才沒有將香港視為首選,這個問題值得各界深思。「用相約租金,一家四口在深圳可住千多方呎房子,香港則不到500方呎,這對專才來說,已大打折扣。」
放眼灣區 捕捉大市場
至於香港發展工業的困難,劉培傑更以自身經驗來說明當中困局。他說,曾在2008年在港投資開廠,將北歐的毛皮在港加工,再善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零關稅優惠銷往內地,惟最終香港廠要關閉。原因很簡單,金融海嘯後,受惠內地開放自由行,旅遊業非常好景,搶走不少人,及後東盟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可免關稅向中國出口產品,令香港競爭力受壓。
「其實大家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專才有何非來港不可的原因?大家要思考香港有甚麼得天獨厚條件?再者,我們眼光不一定要局限香港,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機會便很多。」劉培傑認為,社會應放眼整個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