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增加了跨境審計難度,導致大批公司未能趕及3月底限期前刊發業績,昨日32家公司自行申請停牌,按行業分類計,內房企業佔最多。港交所(00388)發言人昨表示,有192名上市發行人使用初步業績發布寬限,其股票得以繼續交易。儘管市場有部分人憂慮,寬限政策可能日後變成慣例,但也有專家認為,延發業績非人為因素,股份獲得寬限而繼續交易,反而增加投資者信心。\大公報記者 許臨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表示,寬限上市發行人使用初步業績(未經審核),讓股票可以繼續交易屬特殊環境的處理方法,在目前疫情環境,企業要完成審計工作並不容易,因兩地仍未通關,企業若有子公司或業務在內地,根本無法進行審計,若員工染疫須隔離,有關工作難以在家完成,所以需要延發業績是無可厚非的。
李惟宏:未通關難跨境核數
市場部分人士擔心,相關寬限會否令上市公司視為慣例,日後不再擔心延發業績的問題,甚至出現惡性循環,影響投資者信心。但李惟宏認為,上市公司的董事及管理層皆有嚴格要求,相信也明白符合法規限期公布業績的重要性,近期雖有不少企業需要延發業績,但卻因疫情而影響審計工作,上市公司明顯已盡力,這並非人為因素,相信港交所的寬限處理手法不會變成慣例。
他續說,企業獲得寬限讓股份得以繼續交易,反而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不用擔心持有的股份因業績延期而停牌,這對市場發展更有利。但他強調,若企業因債務問題或其他因素而延發業績,則屬另一種情況,投資者需要注意相關風險。
永裕證券董事總經理謝明光認為,內房股經過去年的「劇變」後,要評估業績並不容易。此外,投資者也需了解業績公布後,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未來發展的指引。本港上市公司質素參差,十多年前有些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海外,例如種樹的林業等,本港投資者根本對其業務不了解,只從業績得知企業的營運狀況,若企業延發業績,即使股份繼續交易,也會令投資者卻步。
債務纏身 內房業績變數多
他說,近年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提高不少,分析員及投資者能從上市公司管理層過去的業務指引,評估其誠信,比如管理層多次表明會發展新業務或宣布一些銷售目標等,但每次均未能達標,而且新業務也未見有任何發展,這都會令投資者對管理層失去信心。
謝明光強調,若屬於具誠信的管理層,即使延發業績也會與分析員及機構投資者進行溝通,相信不會對股價帶來太大影響,而港交所讓其股份繼續交易,也能增添投資者的信心。不過,投資者也要留意,如內房及海外業務較多的企業,即使與機構投資者溝通,但債務問題也可能早已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研究部投資組合經理黃子燊指出,機構投資者一向緊密留意上市公司的業務發展,即使延發業績,機構投資者也有能力評估公司的業務,不過僅局限於規模較大,及業務發展較清晰的企業,若去年業務經歷較大轉變,機構投資者也較難評估,例如內房股便屬這類別,若未能從業績了解去年的業務狀況,即使股份繼續買賣,也有可能令機構投資者暫緩買入,或改變持有股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