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找回一種生活文化\谷中風

時間:2021-11-08 04:26:36來源:大公报

  圖:豐子愷《憶兒時》描述了兒時與父親吃蟹的故事。圖為豐子愷畫作局部。

  讀《若非此刻,更待何時》的過程中,我常想起早年讀過的另一些書。其中一本是醫學典籍《遵生八箋》,這是明代頗有名氣的養生學著作;還有一本是清代學者張潮《幽夢影》。當然,劉思伽這部散文集談的並非養生,也不是張潮式的格言小品,但在精神氣質上有相通之處。

  如果把文化視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態度,那麼可以認為,《若非此刻,更待何時》書寫了一種生活文化。這種文化,在歷代詩文尤其是明清以來的很多小品文中讀到,也可以在近代以來林語堂等人的文字中讀到。

  劉思伽在書中提到一些文化人的故事和文字,比如,蘇東坡創製東坡肉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的故事;豐子愷在《憶兒時》裏對中秋賞月吃蟹的描寫,皆屬此列。

  這種生活文化,是個體面對寧靜的自然、流動的歲月時所作出的總體回應,是營構一種不被定義的人生。用蘇東坡的話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按作家王鼎均的說法:「以有情之眼,看無情世界」。劉思伽在書中則表述為:「真正的愛是對生命和世界的一種甜蜜感情,將這種感情注入自己的內心,你自然會帶着愛意看待世間的所有,所有接觸到你的人,必然會感知到這種發自內心的甜蜜和溫暖,這才是愛」。

  個體是生活天然的主體,卻未必是其當然的主人。茨威格說:「在我們今天這樣的時代,新的生活方式扼殺了人的各種內在的專心致志,就像一場森林大火把動物驅趕出自己最隱蔽的窩一樣。」這話是在一個世紀前說的,在歷史上的意義上,或許過於悲觀,在文學的意義上,卻給人無盡啟發。

  在世界各地的遠古傳說中,大洪水幾為「標配」,事實上,每代人都在經歷屬於自己的「大洪水」。尤其在當下,可選擇之途、可攫取之物,忽然變得空前繁多,我們似乎擁有無限可能,於是常陷入永動機般的幻象。豈料很多時候只是隨波逐流,與世沉浮,甚或把自己的生命作了他人悲歡的材料。

  因而,我們愈發需要找回一種生活文化,建立破除幻想遮蔽的鎮定和清醒,如劉思伽在書中所言,「只要幻象不再,真相自會浮現,所以,多數人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從夢境中醒來。只要睜開眼睛,每個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作出選擇」。她給出的方法是細察和尊重源於心靈內在的身體感受,以豐富細膩的精神味蕾,「看」到你所擁有的,珍視你所已有的,隨喜你所將有的,在和自己好好相處中,拿着生活這張單程票坦對迎面而來的一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