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以雙腳為例,很多人以為腳痹是因為坐得久了,沒什麼大不了。外科專科醫生羅旭說:「如果腳痹或腳痛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可能是患上『周邊動脈病』,需要受到重視。」
周邊動脈指的是身體裏大腦和心臟以外的動脈,如果下肢動脈收窄甚至阻塞,就會引起腳部的周邊動脈病。從性質上來說,周邊動脈病跟心臟病類同,同樣是因為膽固醇、脂肪或鈣等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樣硬化,導致血流受阻。
周邊動脈病的病徵在腳部體現為間歇性跛行。患者可能走了一段路後會感到腳或臀部疼痛,休息一段時間能繼續行走,若任情況繼續發展或會出現靜息痛,坐或睡時,患者也會感到腳部疼痛。最嚴重的情況是組織壞死(稱為壞疽),腳趾變黑和長出潰瘍。如果不加理會,還可能會出現腳中風,也就是腳部血管突然發生閉塞。另一方面,如果腳部疼痛是由於神經線受壓引起,一般只會出現在某些特定的姿勢上,例如當彎腰的時候。
羅醫生提醒:「要確定自己是否出現了周邊動脈病,可以進行踝肱指數檢測(ABI),測量手部和腳部的血壓是否有很大的差異,算是一項簡單的檢查。如果要進一步檢查,就要做超聲波、電腦掃描或血管圖。」年紀增長是患周邊動脈病的高危因素,其他的風險因素還包括抽煙、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肥胖或曾經中風或患有心臟病。而改善這些風險因素可以減低患上周邊動脈病的機會,例如戒煙。
治療方面,醫生會按照患者情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若碰上嚴重狀況,就可能要進行血管重建手術,重新疏通血管。病向淺中醫,若身體出現不適,建議積極求醫了解情況。
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