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新股市場暢旺,多隻新股上市首日均錄得超過一倍的升幅,導致認購反應火熱,一手中籤率低至2%。為增加中籤機會,有人選擇鋌而走險,在多個券商或銀行重複申請,以提高中籤機會,當中諾輝健康(06606)在招股其間收到過萬份重複或疑似重複申請,而受到監管機構關注。有業界人士反映,過往新股亦有一定數量重複申請,但情況不算嚴重,相信諾輝健康只是個別例子。\大公報記者 柴進
新股出現重複認購其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過去每次招股結果都會有一定數目的重複或疑似重複申請,數目大約在1000至2000宗,視乎認購新股的數量,整體重複或疑似重複申請佔比大約是0.1%至0.4%。不過,諾輝健康之所以會引起監管機構的注意,是其重複認購的佔比遠遠高於其他新股。
不同證件登記掩人耳目
根據諾輝健康分配結果文件顯示,有11446認購申請涉及重複認購。除了引起港交所的注意外,亦令到市場再次注視有關問題。事實上,網上有不少文章教導如何重複認購新股,例如在香港不同的券商開設20至30個戶口,遇到熱門新股時,便一同申請以增加成功機會。
另外,亦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界人士表示,為了避免被發現,部分投資者會使用不同的身份證明文件例如身份證、回鄉證,或是護照,重複認購新股。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徐聯安表示,由於券商接受投資者在申請新股時,並不規定必需用身份證才能認購新股。因此,都會給予一個客戶識別號以供內部參考,要揭發客戶在銀行或其他證券行重複認購並不容易。
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徐聯安表示,投資者要留意,雖然對於普遍的重複認購個案,只會是取消認購資格,不會有其他罰則。但是券商在客戶申請新股時,會要求作出聲明,例如表示自己並沒有重複認購,若仍故意重複認購,則有機會因作出虛假聲明而違法。
過去曾有個案因為重複認購而引起警方的介入。於2007年,有4名人士因盜用他人身份認購新股,被警方拘捕,最終於2009年被判囚9個月。但要留意,因為案件涉及盜用他人身份的刑事成分才會引起警方介入,一般的重複認購只會是取消申請資格。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則表示,由於暫時證監會及港交所沒有罰則針對重複申請新股,發現重複只是取消申請,在繼續惡化的時候,交易所及證監會應想想,如何阻止這些不公平情況,可能需要作出警告,甚至有罰則。
情況惡化前宜正視
另外,自昭衍新藥(06127)起,股份過戶登記處卓佳亦會採用新的中籤公布形式,凡透過券商進行現金認購申請,均會以實益擁有人識別碼公布配發結果,不再是七至九位證件號碼。
徐聯安認為,現時重複認購的情況並不嚴重,出現諾輝健康的事件是個別例子,市場無須過分擔心。對於有看法指出,填補漏洞,會大幅減少內地投資者到港抽新股的數量。
他表示,不能將重複個案都視為只有內地投資者參與,修補漏洞對於所有投資者來說都更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