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重陽護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治下肢退化及骨枯晚期

時間:2020-10-25 04:23:15來源:大公報

  圖:到了晚年下肢容易出現勞損,影響長者的活動能力

  今日是重陽節,也是傳統的敬老節和踏秋節。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在做好安全防護的情況下,登高行山依然是有益身心的戶外運動,這有助於加強個人骨質密度,提升心肺功能,大自然環境更能減少長期都市生活帶來的不良情緒積壓,有助調節心情。想要晚年行動自如、輕鬆體驗行山樂趣,擁有健康的骨骼十分必要,尤其是下肢的健康。今期由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分享老年人骨骼保養的重要。\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下肢經年承受整個人的重量,到了晚年容易出現不同情況的勞損退化,嚴重妨礙個人的活動,退化情況在髖關節和膝關節最常出現。因為關節受損導致行動不便,會令長者不願運動,缺乏運動又會導致身體機能加速退化,從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長者因關節不適求醫,聽到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時,多會出現抗拒心態,大多傾向使用「原裝」的關節,猶豫間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解釋稱:「全人工關節置換是常見的骨科手術,以髖關節及膝關節尤為普遍。當關節軟骨被嚴重磨損,形成骨刺,導致痛楚、腫脹、僵硬,甚或活動能力下降等明顯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或自我照顧能力,經一切保守療法未能有效紓緩疼痛徵狀或關節變形,日常起居生活受阻,患者便有需要考慮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活動能力,避免進一步影響其他身體健康情況。」

  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病因是磨損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一般為年長關節退化引起。因為身體重力向下,下身關節負重比上肢較多,再加上經年的蹲、行、跑、跳等重複性動作,引致關節軟骨老化磨損及退化,導致骨質或骨頭異常增生而形成「骨刺」。此症亦可能發生於較年輕人士身上,而一些長期過度使用同一關節、曾受傷、曾受感染或肥胖者,為高危一族。

  骨骼缺血性壞死(骨枯)則是最普遍的髖關節置換原因,此為骨骼的血液供應減少或不足,導致骨質漸漸枯萎,多數出現於長骨末端,如髖關節。「骨枯」成因很多,當中聽到最多的,可能就是2003年香港爆發SARS後,病人因為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後出現骨枯併發症。由於骨枯初期一般症狀並不明顯,當出現病徵時已屬於較嚴重的末期,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雙膝關節可同時進行

  黃醫生說:「雙膝關節可同時進行雙側膝關節置換術。」以往病人只能接受單膝手術,每次住院五至七天,術後或可能出現左右步履不平衡。由於膝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成熟,隨着醫生技術純熟,止血技術改良,輔助以電腦導航技術提高準繩度,雙側膝關節置換手術時間較以往縮短,成效顯著。他提醒:「此手術適合於雙膝關節同時有嚴重退化及症狀明顯的患者;年齡介乎55至80歲;而整體身體健康情況較理想;體重合適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40和適合接受較長麻醉時間的患者。」雙側膝關節置換術的優點是患者只需住院及接受麻醉一次,術後雙膝更能同時進行復康訓練,加快康復時間。目前超過九成的人工關節可以使用超過15年,亦有不少可超過20年。患者於術後能徹底消除症狀,重過正常生活。

  黃醫生進一步解釋說:「髖關節置換手術可分為全關節置換或關節表面置換。」在進行全關節置換手術時,會完全將大腿骨頭部換上人工球及骨柄,同時把人工髖臼杯置入盆骨圓窩,全新人工關節定位後,修補肌肉及韌帶,把傷口縫合。骨科醫生亦會按關節的損毀程度,或會建議只進行髖關節表面置換或骨髖關節復修手術。髖關節手術後需要長達數月的復康時間,其間必須聽從醫囑,避免進行某些容易令人工關節脫位的活動,如彎曲關節超過90度,交叉腳及扭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