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疫下反思\有機農業如何闢新天\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時間:2020-09-01 04:23:19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農業或需調整種植模式 網絡圖片

  香港農業近年致力尋找發展的突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人開始轉戰網絡採購蔬菜,多家本地農場和機構乘此東風積極拓展蔬菜網絡銷售平台,大多的訂貨額過250港元即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尤其本地生產的有機蔬果更是供不應求。

  有機蔬果供不應求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主任黃煥忠教授長年推廣香港的有機農業,包括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據漁護署的年報(2017-2018年度)顯示,香港目前有4400公頃農地,當中大約700公頃(即16%)屬常規耕地,其餘差不多3700公頃(或84%)荒廢。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數據亦顯示,目前香港已獲有機認證的125間農場合共佔地不足70公頃(其中包括3.3公頃的轉化中土地)。黃煥忠分享道:「香港日出產量約共6噸有機蔬菜,而香港每天需要的總蔬菜量高達200噸,存在很大的產量缺口。」

  他說:「現在香港有機蔬菜的價格是常規蔬菜的二至三倍,產量不足是本地有機蔬菜價格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有機種植需要更多的操作人手;普通有機肥料的價格比化肥貴;在進行有機種植前,土地亦需要至少12個月的過渡期讓土地淨化,分解殘留的化肥與殺蟲劑,這些都是導致有機蔬菜價格偏高的原因。」他借歐美為例:「在法國,有機蔬菜的價格比常規蔬菜的僅高30%,主要原因是技術成熟,可以支持大規模的有機種植,保證產量,同時因價格相差不大且有機種植有利於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農戶逐漸轉向有機種植。」

  尋高效能生產模式

  黃煥忠表示,有機種植是一種保護生態系統可永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從土壤、水源、種子、肥料、包裝,以及從出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標準,不只是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及化肥那麼簡單。種植前土地需要淨化,相鄰的種植地需要預留緩衝區,以保證種植過程不會被旁邊常規種植模式使用的化學品污染;蔬菜包裝要求使用PE或PP的包裝達到環保要求;運輸過程中也需要做到有效的物理隔絕,減少受到一同運輸的常規蔬菜殘留的農藥污染。

  疫情促使本地農業生產者作出更多的反思,無論生產和銷售。黃煥忠提醒,在嚴峻的競爭環境下,尋求高效能的有機生產模式,是香港農業突破當下困境的重要途徑。(註:1公頃=10000平方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