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汲寶齋/春秋「劍」影 重現北方部族文化/大公報記者 宋 偉

時間:2020-07-08 04:23:21來源:大公報

  圖: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墓在遺址基礎上建立

  茫茫東北平原,文明起源浩瀚紛繁。1958年,一柄青銅短劍的出土,將東北地區的青銅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1965年,考古人員對鄭家窪子周邊發現的14座春秋戰國時期古墓群進行挖掘,在一座大型古墓中發掘出青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等42種共797件。這是迄今東北地區青銅墓葬中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座古墓。因該古墓出土了三把青銅短劍,亦被稱為「青銅短劍大墓」。鄭家窪子出土的青銅器在造型、紋飾和葬俗上與同期中原文物及典制存在明顯差別,表現出北方部族獨有的文化特性。

  從夏商至戰國中晚期,位於東北瀋陽地區孕育和成長起多支青銅文化。夏商及西周前期,主要有高台山文化、新樂上層文化、順山屯類型、老虎沖遺存等。大約在春秋至戰國中晚期,最典型的則是鄭家窪子青銅短劍文化。有專家研究認為,早期青銅文化的遷移與青銅短劍文化的征服有關係。這支青銅文化以東北系青銅短劍為典型遺存,以鄭家窪子遺址及墓葬為集中代表。

  出土顱骨追尋起源

  1965年8月,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文物管理辦公室及遼寧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鄭家窪子地帶曾發掘了14座墓葬,其中編號為6512的墓葬,出土文物震驚全國。這座墓葬為大型土壙豎穴棺槨墓,平面呈長方形,長5米,寬3米;墓底放木槨、木棺各一具,僅存板灰痕跡;棺與槨之間放置器物;木棺內置人骨一具。研究顯示,墓主人為一名約50至60歲的男性,其顱型可能反映出西伯利亞和遠東蒙古人種相結合的形態特點。

  更為重要的是,該墓出土銅、陶、石、骨等隨葬品共42種797件。隨葬品以銅器為主,分兵器、馬具和裝飾器件,典型遺物有青銅短劍、青銅鏃、鏡形飾、刀囊、斧囊、刀、斧、鑿、鑣、銜、節約等。墓葬還出土了綠松石串珠、陶器、骨器等珍貴遺物。由於在這座墓葬內同時出土了三把青銅短劍,所以6512號墓葬當時也被稱為「青銅短劍大墓」。

  該墓葬規模之大、棺槨制度之尊貴、隨葬品之豐富,都表明墓主人是該文化的顯貴階層和首領一類人物。經考古和歷史學家研究,墓葬所處時代為春秋末期。

  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出土的青銅短劍,在瀋陽地區共發現30餘把。單就青銅器這一種遺存而言,整個商周時代,除中原系(商周式)青銅器外,在其分布區的北面曾有北方系和東北系兩種不同系統的青銅器,東北系青銅短劍則是東北系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劍柄劍刃分開製造

  東北系青銅短劍及相關器物組合與北方系及中原系青銅器除分布地域不同外,在形制風格等方面也不相同。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專家郭大順介紹:「東北地區這種曲刃式樣的劍,有別於中原的形制。在西周春秋時期,中原和江南地區的青銅劍都是一體鑄造。融化的青銅往模子裏一倒,出來的就是完整的青銅劍,之後去除毛邊,在柄上纏線,打磨鋒利就可以使用。但東北系青銅短劍則是將劍柄、劍刃分開製造。」

  東北系青銅短劍由加重器、劍身、劍柄三部分組成。劍柄端的加重器有石質、青銅之分。之所以要在劍尾加裝配重器,一般來說主要是為了保持劍身平衡,握在手中既可以靈活省力又可以增強刺擊的效果,同時也兼具美觀。劍身兩側葉刃呈波浪弧線形曲刃,大部分皆有突出的節尖和內弧的束腰,葉中間有柱狀脊與短莖相貫連。早期,劍身與劍柄為分體組裝,劍柄有木質、銅木複合和銅質三種,木質和銅木複合劍柄在遼寧曾有出現,但數量稀少,銅質劍柄則較為普遍。

  鄭家窪子青銅短劍代表了瀋陽地區青銅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戰國中晚期以後,隨着燕國向東北地區開疆闢土及燕文化的東漸,瀋陽地區的青銅短劍文化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部分圖片: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墓陳列館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