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戲棚流轉空間 戲曲鮮活

時間:2020-01-16 04:23:15來源:大公報

  圖:演員在戲棚化妝

  作為一種中國地方戲曲,粵劇的歷史不見得比京劇久,也像上海越劇那樣混雜了大量的西方舞台元素,為什麼它能夠繼「百戲之母」崑劇之後,成為第二個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戲曲?這很可能和粵劇直到今天還是鮮活地存在於珠三角地區,尤其是與香港的日常生活有關,看了導演卓翔的紀錄片《戲棚》之後,這個印象更加強烈。\行 光

  所謂「戲棚」,是指用竹竿搭建的臨時劇場,電影《戲棚》由竹竿從西環裝上船開始,帶着觀眾觀察戲棚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的過程。不論是鬧市的公園,郊區的廟前空地,甚至是蒲台島的崖邊,都可以是這些戲棚生滅的空間。這些可以容納千名觀眾的戲棚,只是為了搬演幾天的大戲而建。該些大戲,多是所謂的神功戲,因為天后誕、盂蘭盛會等等宗教活動而演出。

  搭棚演出歷經150年

  《戲棚》是一部關於空間的電影,除了展現戲棚這個空間的生滅,更多的篇幅是放在於戲棚中演出、活動的人身上,呈現出這個空間如何作為宗教信仰、社區活動,以至藝術傳承的場所。

  這些戲棚,每年周而復始地出現在香港不同角落,它的背景可以是喧鬧的廟會,可以是城市的高樓,也可以是遠處駛過的巨大的貨櫃輪,這是香港獨有的城市風景,在世界各地都找不到這樣的表演空間了。這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保留戲曲傳統的場域(畢竟戲曲最初就是在這種半開放的空間中搬演),也是搭棚工藝的結晶,以及匠人傳承手藝的舞台。不時有內地的紀錄片拍攝大大小小的地方戲班,他們在各地鄉間巡迴演出,掙扎生存。這些紀錄片捕捉的除了戲班中人的演出,更多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追求和夢想之類。

  雖然他們的演出和香港的神功戲演出一樣是野台戲,但這些紀錄片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像香港那種戲棚的演出空間,主要都是在操場、空地上搭一個台就演出,不少觀眾是露天看戲的,人數頂多也就是三位數字。從這點比較,就可以見到香港戲棚獨特之處。這個演出空間雖說是臨時搭建,但可以容納千人,這樣的表演場地固然是富裕社會才能夠負擔,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搭戲棚演出這種活動頑強地在香港持續了一百五十年。

  薪火相傳委婉道來

  導演的鏡頭在戲棚內旁觀工作人員如何把竹搭的空間變成後台、舞台、觀眾席,張羅演出的準備,大老倌們如何上妝,安排演出的內容,甚至食飯睡覺等日常生活……電影沒有任何訪問的鏡頭,也沒有任何旁白,甚至字幕也用得克制,但卻把戲棚的空間氛圍鮮活地捕捉了下來。當中有一片段捕捉了年輕演員先是幫資深的旦角化妝,然後自己一個人上妝,靜靜地捧着一隻碗,站在虎度門前等出場……當中薪火相傳的意味躍然而出。

  這部紀錄片雖然不像內地戲班紀錄片般深入揭示演員的生活(香港的戲棚如今像是上班的地方,台前幕後在那裏過夜的情況恐怕不多),還是呈現出屬於粵劇舞台的狀態和氣氛。導演沒有過多說明,讓觀眾自行領悟箇中點滴。

  另一方面,雖說片中展示的演出片段有限,但還是可以見到不少有趣的細節,像那些「例戲」,作為傳統的戲碼,往往聽到更多的中州音(或曰「舞台官話」)的唱詞,和較晚近劇目的粵語唱腔頗有不同。

  當然,最精彩的是片中記錄了接近消亡的「天光戲」演出;凌晨時分,演員在台上演出獨腳戲,台下觀眾席空無一人,俚俗的台詞不知道來自什麼戲,但聽來似乎是貼近時代的新作。或許,導演應該考慮把這些劇目的片段,單獨剪輯成為另一部電影,為不知何時就會消散的演出傳統,留下影像記錄。

  註:《戲棚》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出品的首部紀錄片,讓觀眾感受戲棚蘊藏的魅力。

 下期「東西影畫」將於1月30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