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參與「帶路」建設 灣區資源分享 布局全球產業鏈\高迎欣:港可三方面深化與內地合作

時間:2019-10-14 04:23:39來源:大公報

  圖:高迎欣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內地借力香港、同時成就香港」的40年

  中銀香港(02388)是本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自中國銀行於1917年在香港建立第一家分行,中銀集團在港服務逾百年,見證了中國建國70年以來,香港與內地經濟不斷融合的過程和變遷。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高迎欣表示,更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以及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調整相關行業布局,是本港應對未來挑戰的可行措施。

  [大公報記者]\黃裕慶

  1978年,中國踏上對外改革開放的道路,為內地經濟注入強大增長動力,時至今日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迎欣接受訪問時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內地借力香港、同時成就香港」的40年。一方面,香港憑藉其獨特地位,在內地改革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重大貢獻;另方面,香港亦得以成功轉型,由工業化經濟過渡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專業服務中心,「可謂互利共贏,相得益彰」。

  見證內地與港經濟融合

  過往40年期間,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可分成兩個階段。前20年為第一階段,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帶動本地製造業向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後20年是第二階段,主要是借助CEPA和自由行,讓內地向香港開放服務市場。高迎欣表示,這兩個階段「都見證了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成功合作」。

  以金融業為例,他說自回歸以來,香港金融業的發展也更為迅速。截至2017年,香港以當時價格計算的增加值為港幣4844億元,比2000年增長兩倍,佔GDP比重從12.8%大幅提升至19.0%,超過貿易業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主要得益於「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兩地金融合作」。與此同時,自2004年開展人民幣業務以來,香港人民幣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上述發展,都鞏固和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使香港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港「軟實力」助內企壯大

  總結過往的發展經驗,高迎欣認為香港不僅在投融資、貿易等方面對內地改革開放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法律監管、營商規則、公司治理、市場規則等「軟實力」建設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使數以萬計的內地企業,尤其是來港發展的四千家中資企業,通過香港融入世界,學習先進市場規則和管理經驗,在參與全球競爭中發展壯大。

  香港是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極易受外圍因素影響。當前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還未有最終解決,香港隨時受到波及。高迎欣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着手,將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模式提高至另一個層次。

  其中一個可行應對措施,是香港「要更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高迎欣解釋,作為國際服務樞紐,香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香港要繼續發揮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融資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等功能優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為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和配套專業服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一帶一路」促中小企外闖

  「牢牢把握大灣區帶來的宏大機遇」,是第二個應對策略。他說,通過有序分工、互惠互利實現資源分享和錯位發展,在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過程中,香港也要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發揮灣區內各城市創新和產業協同效應,在研發、資金、測試到生產全過程展開合作,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香港也有機會發展成為國際科創平台。

  最後,高迎欣建議香港可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調整相關行業布局。他認為香港業界在與內地企業「併船出海」的同時,可以加快拓展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通過成立香港工業園區等形式,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出去,「從東盟入手構築全球範疇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提高香港規避貿易衝突的能力,降低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