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新國產動畫離經典還有多遠?

時間:2019-09-19 04:23:16來源:大公報

  圖:《大魚海棠》充滿吉卜力動畫的風格

  這廂《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四十九億(人民幣,下同)票房剛剛大獲成功,那廂又一部動畫電影《羅小黑戰記》口碑逐漸發酵,以三千萬的小成本上映十天在內地攬收二點三億票房。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始至今,國產動畫在口碑和市場上被注入強心針,在這一片大好的形勢之下,我們看到一個個古典人物在或日系或美系的畫風中,用愈漸成熟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一個個非常荷里活的故事,而國產動畫曾經引以為豪的民族性在他們身上卻似乎再難尋到。\小 惠

  國產動畫電影在題材和人物的選擇上,一直以來都比較懷舊,自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卡通片《鐵扇公主》(一九四一)起,古代人物和古典神話故事便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的常客。近年熱映的幾部電影,除了取材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兩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的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外,《羅小黑戰記》中亦出現了哪吒這個人物,「庖丁解牛」的庖丁是《大護法》中的重要人物,《白蛇.緣起》故事來自民間傳說《白蛇傳》,《大魚海棠》則是取諸《莊子.逍遙遊》、《山海經》、《搜神記》幾本中國古書,並融合了「女媧補天」等上古神話元素。

  大熱之作欠中國特色

  然而並不是說找幾個家喻戶曉的古典神話人物做主角,就叫中國特色了。如果我們細看今年這些電影,會在《大聖》與《哪吒》的畫風中找到《沖天救兵》、《玩轉極樂園》、《恐龍樂園》等荷里活動畫中的人物形象的影子,會發現《羅小黑戰記》是徹頭徹尾的日本二次元風格,會在雖是主打「中國風」的《大魚海棠》中,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吉卜力風」。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動畫導演陳廖宇,曾將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從「用別人的話講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用別人的話講別人的故事」,到如今再回到「用別人的話講自己的故事」。所謂「用別人的話講自己的故事」,即借鑒外國的手法和技巧來展現中國的故事。面對如何令國產動畫繼續前進的問題,不少人想起了萬氏兄弟。作為中國動畫先驅的萬氏兄弟,一九四一年受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啟發作《鐵扇公主》,當時在影像風格上儘管使用水墨畫風做背景,但在人物的造型上明顯借鑒迪士尼的風格。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動畫崛起與迪士尼並駕齊驅,一九五六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美影廠)製作的動畫短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美術造型格調上近似蘇聯,幾乎找不到中國的影子,雖獲得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卻一度被認為是蘇聯動畫。在此之後,上美影廠的電影便在萬氏兄弟等人的努力下,開始了對中國風格的持續並深入的探索。

  昔藝術之高今難企及

  去年大英博物館為慶祝「何鴻卿爵士中國及南亞展廳」重開,以3D技術重現晚明畫家項聖謨作品《秋林讀書》,觀眾隨視頻畫面穿梭畫中,感受古樸遠意。而此創意早在近六十年前,便被上美影廠實踐。一九六一年上美影廠經過實驗研究,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動畫技術相結合,開創的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此片原型為齊白石畫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上蝌蚪在影片中動了起來,隨山泉而下,尋找媽媽,片中的蝦蟹等形象亦來自齊白石筆下。八月份,日本經典動畫電影《輝耀姬物語》的手稿在尖沙咀展出,其作者是已故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大師高畑勳。這部動畫明顯借鑒中國水墨畫的留白,高畑勳在五年前接受內地一家媒體採訪時曾坦言,他們留白比較多的作品,是受到上美影廠導演特偉的水墨動畫片的影響,他說:「特偉先生早期的《小蝌蚪找媽媽》,看的時候我都傻了,沒想到竟然能做出這樣的作品。」

  《小蝌蚪找媽媽》之後,上美影廠又先後製作了水墨動畫電影《牧笛》、《鹿鈴》、《山水情》,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上美影廠,在動畫電影的藝術創作上是不管市場、不問成本的,這些水墨動畫有多奢侈呢?《鹿鈴》的美術設計是國畫家程十髮,《牧笛》的背景設計是「長安畫派」山水畫家方濟眾,「主角」之一的水牛是根據着名國畫家李可染的風格繪製的,據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金城此前對媒體所述,李可染曾為《牧笛》畫了十幾張水牛圖以供劇組參考。此外,水墨動畫的製作過程亦十分複雜繁瑣,每一張畫面都要分解、描線、分層渲染着色,並在攝影台上再三固定和拍攝,所耗人力時間遠高於普通動畫。

  除了水墨動畫外,上美影廠在學習西方動畫的過程中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一九五六年,他們通過借鑒京劇的臉譜藝術和配樂,製作了動畫電影《驕傲的將軍》,開創了「中國動畫學派」,並在此後的發展中創作出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兩座高山:《大鬧天宮》與《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在人物造型上借鑒了皮影戲的藝術形式,延續了京劇的配樂與武打動作,挪用敦煌壁畫的美術風格,形成了具有中國式審美的視聽語言風格;《哪吒鬧海》繼續發展這種視聽語言的風格,並深入挖掘「削骨還父削肉換母」的人倫話題,令動畫電影面向全齡、面向世界。

  國產動畫電影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今天望去依舊難以企及。進入市場經濟後,上美影廠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此時深圳的動畫加工公司開始承接國外動漫的加工製作,給工人開出高額的薪水,中國的動畫創作者就此成為歐美動畫的加工員,導致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國產動畫的突然熄火。直到今天,國產動漫市場逐漸被打開,屬於國產動畫的特色卻依舊無跡可尋。當然,這不僅僅是創作者的問題。

  3D大潮下應如何發展

  不管是《大聖》、《哪吒》、《大魚海棠》,還是《大護法》,都在後期使用了轉制3D技術,三維立體動畫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特色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了,更何況是3D電影。西畫焦點透視的立體畫法與3D一脈而生,而傳統國畫的散點透視、講求寫意的風格,與為寫實而生的3D技術可謂南轅北轍,如何在3D的潮流中找到表達自己的民族特色,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當初上美影廠面對動畫這個舶來品,選擇藝術與通俗兩條路並進,但在通俗的探索亦並未放棄傳統東方的視聽表達,才有了《大鬧天宮》與《哪吒鬧海》這樣的作品。如今受到由荷里活動畫培養出的市場審美偏好限制,大部分的國產動畫電影畫風雷同美日、結構效仿荷里活,還停留在亦步亦趨的模仿上,在民族特色的創新上浮於表面,所以我們才會看見一個披着荷里活皮的哪吒,才會對他感到恨也不是愛也不是。可以說當下國產動畫在藝術方面探索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風格未見建立,恐怕還難言復興。

  下期「文化觀瀾」將於10月3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