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精準配鏡助減不適應

時間:2019-08-13 04:23:28來源:大公報

  圖:這個先進量度器,為客人提供全面精準的數據

  以前配眼鏡,用人手量度鏡框和鼻眼距離,但Billy的眼鏡店有一座先進儀器,可代替人手量度。

  Billy說:「這座是德國蔡司出產的Terminal®2,可捕捉並計算顧客的個人參數,其達至0.1毫米的精確度可降低顧客投訴率,減少不適應的情況。Terminal®2是透過攝影方式量度個人的鼻眼距離、焦點、高度,左右均可提供全面正確數據,精準程度連漸進鏡亦可做到是零偏差。」他忠告四十歲以上人士,因眼睛開始有老花,雖則現今隱形眼鏡已發展到有老花鏡,也不建議長戴,並說:「一個人戴了幾十年隱形眼鏡,加上年齡漸長,淚水分泌便會減少,試問戴con還可戴多少年?眼睛也需休息,而且戴眼鏡比戴con好。」

  鏡框物料早期主要採用金屬及玳瑁,近年則有非金屬(醋酸纖維、環氧樹脂)及金屬合金(蒙奈爾合金、鈦合金)等材料製造而成的眼鏡架。近年,鏡框在技術及應用物料上亦有不少突破,採用記憶合金鏡框的眼鏡,可維持其形狀,就算屈曲亦不會折斷,令眼鏡擁有更長壽命之餘,亦避免鏡框折斷對佩戴者所造成的不便。在鏡框臂的絞位加入彈簧,亦令眼鏡更耐用。另外,也有一種直接在鏡片邊緣鑽孔以螺絲鎖上鏡架的無框眼鏡,和只有半邊框的半框眼鏡。

  至於眼鏡的來源,據說是在十三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 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意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而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人們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另有說法認為,中國的「眼鏡」最早稱為「靉靆」。在明朝嘉靖年間,明人張靖《方州雜錄》記載:「如錢大者,形雲母而質甚薄,以金鑲輪,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皆不辨細書,張此物於雙目,字大加倍。」萬曆年間,田藝蘅《留青日扎.靉靆》:「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明末張自烈《正字通》:「靉靆即眼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