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光·影·道/電影「定剪」專家/田 力

時間:2019-06-13 03:12:16來源:大公報

  電影拍完後都要作定剪(final cut)。通常在定剪前,導演會把他決定的版本(初剪)給監製或發行的同事看,聽取意見後才作定剪。有經驗的監製比較容易決定如何修剪,但當監製與導演是同一個人或監製其實只服務於導演的話,定剪過程就變得複雜。正因為這樣,亦更讓人了解定剪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一般人對於導演初步決定的電影版本,都會覺得過長,發行從業員或演員可能認為要剪短十分鐘以上。試想一齣電影的長度若是一百二十分鐘,要剪掉十分鐘就近百分之十,導演能給你剪掉十分一的片長,證明他不是太草率就是太水皮。這樣的可能性很低,反過來卻看到發聲者的不專業和不夠經驗。

  電影的初剪版本肯定有改進空間,但其節奏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未有正式音樂,這點必須計算在內。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交代太「長氣」、劇情發展的事件太少或太單一,最後可能是演員的演繹未能令觀眾投入。通常這幾個常見的因素都同時出現,於是批評者覺得不耐煩,認為必須大刀闊斧剪掉十數分鐘。

  導演聽到要剪掉十分一的片長,必然起很大反應,首先是指批評者不專業,冷靜下來後就會問剪什麼。不熟創作的人會隨便指出某幾段必須修短或刪除,通常這些都會被導演認為是不懂創作的證據,因為這些意見都會傷害劇本和人物性格。

  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電影公司必須找一位(公司內或外)雙方認為有公信力的專家來定奪。專家看了電影後,會指出某段可修剪、某段不可動之類,若導演認為他的確是有專業經驗,事情便迎刃而解。

  專家知道導演與批評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導演視該電影是「作品」,批評者則視為「商品」。「作品」如詩和音樂,沒有固定模式;「商品」必須行銷,若電影長過一百分鐘,每天會排少一、兩場,影響收入。「作品」不可量化,「商品」為量化而生產,專家深明此道。

  專家看完電影後其實心中有數,非常了解電影出現了什麼問題,也知道如何補救,礙於「作品」已完成,唯有修剪至最佳狀況,平衡雙方的利益和要求。這些專家為何如此厲害?其實他們多是creative producer (創作監製),對市場和創作有充分理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