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展寰向參與「與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對話」環節的學校及青少年制服團體頒發證書。
【大公報訊】記者秦英偉報道:昨日(2日)是第十九屆國際環保博覽公眾日,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出席「與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對話」環節,與400多位來自不同學校及制服團體的青年人交流和分享香港的生態之美和各類環保議題。謝展寰說:「我希望大家珍視香港生態之美,攜手為自然保育出一分力。」
活動首先播放由環境及生態局(環境局)和環境保護署聯同國家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製作的《遇見美麗中國》的精華片段,以及由環境局製作的《美麗香港系列》首集「美麗香港海灣」,展示國家與特區政府在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育方面作出的努力及成果。
自然生態比例超越不少城市
謝展寰指出,香港不單是高度發展城市,也致力保護自然生態。香港亦擁有《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等。這個比例比很多與香港經濟發展相若的城市優勝,是我們的重要資產。
海域方面,香港的海岸線長約1200公里,海域總面積超過1600平方公里,雖然只佔全國海洋面積不足百分之一,卻擁有多處美麗海灣及全國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而香港的海洋石珊瑚種類多達80多種,比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更多。這裏的雀鳥種類超過580種,佔國家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一。
除了「與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對話」環節外,來自香港天文台、機電工程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漁農自然護理署、環境保護署等的講者在環保講座中與市民分享環保資訊和知識,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
多管齊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另外,昨日出席的400多位青少年對各類環保議題甚感興趣,不少都留意到極端天氣越見頻繁,香港為應對氣候變化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謝展寰指出,香港在2014年已經碳達峰,現時的碳排放已較峰值減少約四分一,而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歐盟的六成,所以香港在減碳的進程相較其他地區並不遜色。雖然如此,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仍極具挑戰,政府透過多項措施,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綠色運輸和減廢回收文化,以及發展新能源和綠色科研產業,引領香港邁向碳中和。
謝展寰希望同學可以透過國際環保博覽,增加對不同環保議題的認識,從而將環保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以實踐低碳生活,攜手帶領香港走向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