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武夷山上岩石縫中求生存的茶樹。\作者供圖
茶業界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之說。大紅袍是上者,它生於爛石。武夷山岩茶中最著名的是大紅袍,岩茶,根據茶樹長在岩石上、沙礫中、碎石裏的道理,順勢給個名。
武夷山是丹霞地貌,到處坑坑窪窪,山上陡峭山下也不平坦。難得有一塊像樣的平地,茶樹很少是成片栽種,在近於野生的狀態下,矮矮的茶樹有的獨立一株,有的幾株成團,有的成片有的成行。四面環山,得天獨厚的地勢如三百六十度的屏障,把武夷山的氣溫鎖定在年均十七八攝氏度。土質肥沃,雨水充沛,雲霧繚繞,茶樹得到恰到好處的滋養。
當然也不完全是野生狀態,都有主人,該施肥了有人施肥,該採摘了有人採摘。「你看這一株,還有那一株,掛着二維碼,宣告主人是誰」,導遊小葉指給我們看。
最珍貴的大紅袍,來自那六顆母株。母株謙卑地長在不起眼的峭壁上,一會兒藏身迷霧,一會兒露臉接見遊客。那是茶界德高望重的天花板,遠遠地眺望它們,我關注大紅袍的可延續性,默想其價值和那保險費一億元人民幣。
還好,科研人員一九八二年從母株DNA中成功繁殖出大紅袍品種,一九八八年使繁殖品種達到母株標準並批量生產,二○○六年起停止採摘母株,轉而對其保護留養。豈止一億元,無價。
武夷山孕育了名樅大紅袍、水仙、肉桂、金駿眉,也培育出眾多其他品牌,例如常年藏身陰暗處的「不見天」、採摘時間最晚的「不知春」、在懸崖上求生存的「半天夭」等。小葉說,還有不少樣子差不多的茶樹,都有自己的名字,沒有名字的統叫菜茶,其實品質也很不錯。
在「GuGu」茶室喝茶,高級茶藝師范女士像泡工夫茶那樣為我們泡大紅袍,她小壺地沖泡,我們小杯地品嘗,喝着聊着,感受茶水通心曲。大紅袍耐泡,一袋茶葉泡七八次過後仍存香味。我認同民間喝茶的道理,健身、養性、社交、益智,喝茶的人心境是平靜的。
想到當地文人朱熹,還想到萬里茶道。萬里茶道從武夷山啟程,先民用扁擔和獨輪車把茶葉送上水路,輾轉陸路到俄羅斯,再進入歐洲,譜寫出幾百年茶葉貿易的傳奇。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王國,王國冠冕上那顆璀璨的明珠是大紅袍。修生養性,朋友聚會,公關場所,大紅袍是紐帶、解藥、潤滑劑,請喝送禮,很受歡迎。
「野者上,園者次」,我敬佩武夷山上岩石縫中求生存的茶樹種子,它們頑強地撐開一條條石縫,以無比的力量發芽成長,把一年一度的嫩芽奉獻給喝茶人。一粒茶樹種子的愛與力量,還有什麼能超乎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