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客居人語/「小費文化」的尷尬\姚 船

時間:2024-07-29 05:01:49來源:大公报

  「小費」兩字,聽起來頗有人情味。

  人家為你服務,為表謝意,除了言語,給點小費,送者心安,受者高興。尤其在餐廳,樓面服務員殷勤招呼,茶水、點心、魚肉飯菜,大盤小碟端到桌面,讓顧客舒適進食,輕鬆敘談,如此爽意,不表示一下尊重和感謝哪行?

  在加拿大,給小費雖沒有法例規定,但約定俗成,已成為大眾習慣,形成所謂的「小費文化」。去酒樓、餐廳,或住酒店,坐的士,赴髮廊,小費不可免。至於送貨,到家裏修理水電、清潔打掃等等,則悉隨尊便,但一般都會給。

  小費源於中世紀歐洲,主人為肯定僕人的忠誠和殷勤,給點小錢打賞。隨着歐洲移民來到北美,此風也吹到美國和加拿大。初時給小費打賞是富有階層的象徵,引得一些有錢人爭相仿效。有人認為,給小費是社會禮儀,也有人說,這是一種陋習,像是施捨,是對低下階層的歧視。後來,一般民眾認同,底層勞動者辛勤付出,應給予一定的金錢鼓勵。

  接受別人服務最常見的地方是餐廳,所以,給小費在餐廳最為普遍。聰明的老闆於是壓低服務員工資,讓他們以小費彌補,小費實際上成了服務員收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使到餐廳小費有一定「準則」。多年來,在西人餐廳,小費是餐費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但在華人餐廳,一般是百分之十。

  一位朋友說,那年他剛到多倫多幾個月,一家人到酒樓飲茶,結賬後忘了留小費,服務員追到大門外提醒。當然,小費也是顧客對服務是否滿意的認可。有的顧客因餐廳服務差,少給或不給小費,結果雙方難免爭論幾句,不歡而散。當然,這種情況不多見,一般人碰到服務不如意,也只會在嘴裏嘀咕一下,「下次不幫襯」,小費依然照付。

  然而,經歷了新冠疫情和飆升的通貨膨脹,民眾無論在身心和經濟上都受到沉重打擊,令小費這個不起眼的問題,一下子變成熱點話題之一。

  疫情期間,不少人體諒到餐廳服務員工作的艱辛和染疫的風險,主動多給小費。待疫情過後,人們自然恢復以前給小費的水平,但一些餐廳老闆卻以關心職工為由,希望繼續保持這種高額狀況,有的發出提示,有的在賬單中直接打入提高了的小費金額,令顧客不得不啃下這塊「骨頭」。

  我們家附近一間大酒樓,年初已悄悄把小費定為百分之十二,加在賬單上名曰「服務費」。雖然漲幅不大,但這種強迫性做法已失去給小費的初衷。有的餐廳手段略為婉轉,給出小費選項,標出百分之十八、二十五和三十,看似任君選擇,但顧客若按下最低額,總有點自認寒酸的感覺,心中不悅不說,服務員的笑臉也許立即收斂。

  人們普遍認為,餐廳食物價格已大幅提高,小費按百分比計也水漲船高,若真正關心員工,何不提高工資?在加拿大,近日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近八成民眾對蛻變的小費做法不滿,認為被扭曲的小費文化必須改變。不少人表示,百分之十三的聯邦和省稅,加上高額小費,難以負擔,以後要少外出用餐,並希望在提高員工薪金基礎上,取消小費,直接把它加入食物價格中,讓人一目了然。

  小費的爭論,小費文化的尷尬,發人深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