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這邊的水鄉古鎮眾多,但隨着不斷的開發,很多地方都已經變得很商業化了。像烏鎮、周莊和西塘這樣的景區,已經很難再找到曾經的那份寧靜了。還動不動就是一百元或是一百多元的門票。這也讓不少遊客望而卻步。
在蘇州吳江的西南部,有一座古稱「吳頭越尾」的水鄉古鎮,也是吳江的西大門,同時這裏還是我國著名的蠶絲之鄉,這個地方就是有着兩千多年歷史的震澤古鎮。雖然這裏也是4A級景區,但卻一直免費開放,這裏景色優美,古橋古塔相映成趣,而且遊客很少,讓人感覺是一個很清靜的地方。但周末和節假日的話,遊客還是挺多的,尤其像五一、十一這樣的節假日,這裏一樣的人滿為患,擁擠不動。
震澤古鎮依水而建,因水而興,一條河道橫貫東西,兩岸皆是臨水而建的粉牆黛瓦,極具江南水鄉風情,還有古橋禹跡橋與古塔慈雲寺塔共同構成的塔橋相映經典畫面,分外動人。這點也是相當不錯。這座橋就是震澤著名的禹跡橋。
禹跡橋建於古鎮上的寶塔街東邊,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橋全長43.50米,橋面寬4.30米。歷經了數百年風雨剝蝕,依然有着豐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價值。
古鎮的生活是慢節奏的,而且看上去非常的悠閑。早起的老人在河邊洗菜,也開始了一天的生活。這裏沒有過多的商業氣息,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樸生活。
像鎮澤這樣的地方,很適合在周末的時候,約上個三五個好友過來放鬆一下,喝喝茶聊聊天捎帶賞賞景,真的很愜意。
遠古時期,震澤地區為瀉湖淺灣,「始為洪流,繼為澤藪,卒為阡陌」,滄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積成陸。先民開墾,稀疏散居,聚成村落。唐開元二十九年州刺史張景遵在此設震澤館,震澤之名始見於史志。宋紹興初年為皇豪重地,設巡檢司,始為鎮,宋、 元、明、清均為震澤巡檢司駐地。清雍正二年,析吳江置展澤縣,震澤古鎮屬之,隸屬蘇州管轄。自1952年起至今為縣直屬鎮至今。
這裡是寶塔街,因慈雲寺塔而得名。寶塔街並不太長,這頭走到那頭,走的快的話不到十分鐘就能走完。寶塔街兩側有很多店鋪,尤其是經營當地風味的飯館居多。
震澤古鎮上的主要景點有師儉堂、慈雲寺塔、王錫闡墓等,不過假如想參觀像師檢堂這樣的景點的話,還是要買門票的。師檢堂也是震澤唯一收門票的景點,門票三十元,個人感覺還是比較值的。師儉堂和宅院後方的袖珍花園鋤經園非常值得一覽,可以說不看師儉堂相當於沒來震澤古鎮,改天再專門介紹一下這個老宅。
這位老人正在做當地的小吃繞繞糖,看着這團糖在她的雙手間繞來繞去的,便知道這個小吃的名字是啥意思了。
這家叫做「湯婆糰子」的店生意很不錯,不光現做現賣,而且還要不停的送外賣。這裏的菜花頭糰子4元一隻。
老街上有好幾家店門口都放着這種小烏龜,大點的20元一個,小的10元一隻。這些倒是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坐在河邊來上一份湯包,便是這爺倆的一頓早餐。捎帶欣賞着河邊的景色,這感覺美美的。
老街上的古董店,大早上也沒有什麼客人,店老闆悠閑的伺候着他的花花草草們。
古董店中經營的古董,是真是假我也分不清楚,就是覺得挺漂亮。
沿着寶塔街走過禹跡橋,在河的對岸的這個老宅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建築上的木雕看上去很是精美。
老街上有很大一棵薔薇,盛開的薔薇花幾乎爬滿了這面牆,很多遊客走到這裏都會停下來拍幾張照片。
晚霞中的慈雲寺塔,這座古塔也是老街上的標誌性建築。慈雲寺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六面五級,總高38.44米,塔底層有 迴廊,每邊長7米。慈雲寺塔又叫「望夫塔」,據說為三國時孫權的妹妹所建。禹跡橋與寶塔互成呼應,構成了「拱橋塔影」這一水鄉特有的自然景觀。(圖文經作者「藍風攝影」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