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在故鄉河南講故鄉 劉震雲作《文學、哲學與故鄉》專題講座

時間:2025-02-28 08:42:00來源:大公網

  2月27日下午,河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劉震雲在省人民會堂作《文學、哲學與故鄉》的專題講座。他指出,文學不僅僅是生活的反映,好的文學也當出現在「生活停止的地方」;優秀的作家一定要有學院派的見識與知識儲備,對世界、對生活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要當知識分子而不是「知道分子」。

  他從古今中外的眾多偉大哲學家談起,無論是先賢老子、孔子,還是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他們都對世界有着獨特且深入的思考。哲學不是詰屈聱牙,而是用質樸的語言講出深刻的道理。因此,應當考慮文學與哲學的關繫,做到「厚德載物」,即以深厚學問載動創作。劉震雲指出,文學不僅僅是生活的反映,好的文學也當出現在「生活停止的地方」;優秀的作家一定要有學院派的見識與知識儲備,對世界、對生活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要當知識分子而不是「知道分子」。

  基於上述觀點,劉震雲指出,文學的底色一定是哲學,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有哲學的支撐,語言藝術、文學修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後思想的含金量。從白居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陶「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到倉央嘉措的《那一世》與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名句都做到了「功夫在詩外」,浸潤着辯證的哲思。

  講到此處,劉震雲還提到了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他認為AI不會影響到未來的文學創作。DeepSeek是一個大數據,它能把所有過去已有的知識進行融合,就像在國際象棋中,電腦是可能戰勝人的,但要在已有的知識上進行再創作,這個肯定不行。他幽默地說,「DeepSeek知道《紅樓夢》《西遊記》怎麼寫,但永遠寫不出《一句頂一萬句》。」

  文學出現在哲學停止的地方

  劉震雲強調,所謂「文學的底色是哲學」,這並不是說要把文學寫成哲學,而是說,在哲學停止的地方,文學出現了。他生動地解釋道,「哲學是力圖把這個世界說明白,但是這個世界總有一部分事情說不明白,既然說不明白,就需要文學藝術了。」

  哲學總是涉及到思辯,劉震雲認為,「其實世界上並不存在對和錯,凡是爭論都是相對的,爭的無非是大對還是小對,是目前對還是長遠對。」應用到文學創作中也是如此,角度和結構至關重要。劉震雲以自己的中篇小說《新兵連》為例,通過新兵李勝兒的遭遇,進一步說明小說的人物結構如何考量一個作家的思辨能力。

  在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震雲將目光投射到賣豆腐的、殺豬的、剃頭的、染布的、破竹子的這樣一群「平時不大愛說話的人」,他們萬千的心事匯成無聲的洪流,改變有聲的世界。通過書寫這些人物,小說呈現出哲學辯證的思考,尤其是意大利傳教士老詹這一「外來因子」的介入,讓這些「不愛說話的人」之心聲自小說文本深處浮現。

  此外,劉震雲小說中的「出走者」形象也同樣值得關註,如《一句頂一萬句》中的私塾先生老汪,因失去小女兒燈盞遠走他鄉。「介入者」和「出走者」這兩類人物,不同於傳統的鄉土小說,局限於一時一地,而是從世界看延津,用質子攪動原子般的張力讓作品富有哲學意味。

  河南的味道越多 中國的味道越濃

  哲學是文學的底色,也是生活的底色。在劉震雲眼中,在故鄉延津,村莊裡的父老鄉親都是「哲學家」。劉震雲拿自己的姥姥舉例,姥姥不高,一米五的個頭,但每次割麥都比別人快,有一次他問姥姥為什麼最快?姥姥的回答是:「無非是我在別人直腰時,我從來不直腰,都是趁着別人休息的功夫,我又往前割了。」劉震雲主席說,「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留給我最大的遺產。」

  從《塔鋪》《一地雞毛》,到《1942》《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一直到《一日三秋》,老家延津是劉震雲筆下永恆的題材。劉震雲說,「有人問我,你是不是想像福克納那樣畫一張郵票?我說我不是畫郵票,僅僅是因為家鄉他們吃的什麼、用的什麼,他們的笑容和眼淚,他們的話術和心術都在我的感情和血液裏,我寫起來比較方便。河南是我的老家,老家經年累月、潛移默化一直在滋養着我的成長和文學創作。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河南的味道越多,中國的味道就越濃!」

  河南的風土人情滋養着劉震雲,河南人的幽默也鋪就了劉震雲作品獨特的幽默底色。劉震雲認為,河南人的幽默是一種生活態度,會用「玩笑」的方式處理重大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這是一種智慧。當用幽默的態度對待嚴酷的事實,事實就會變成一塊冰,把嚴酷的事情融化了。

  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表示,劉震雲主席的專題講座既紮根現實土壤,用筆鋒雕刻時代中的眾生相,又以哲思照亮人性深淵,剖開平凡日常裏不平凡的生命力。當作家以筆為橋,連通過去與未來,鄉土與星空,文學便成為離鄉者永恆的歸途,哲學成了生活最深情的註腳。在故鄉河南「四高四爭先」的徵程中,創造高品質生活,既需要物質的豐盈,更需要文學的滋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既呼喚好的政策的引領,也亟待我省作家以筆為犁,深耕鄉土文明的沃土,讓文學成為時代精神的原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