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中國(洛陽)隋唐大運河學術交流會在洛舉行

時間:2019-09-24 14:10:40來源: 洛陽網-洛陽日報

  中國(洛陽)隋唐大運河學術交流會現場

  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20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政府、鄭州大學和洛陽師範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洛陽)隋唐大運河學術交流會在隋唐洛陽城明堂景區舉行。來自國內的知名專家會聚洛陽,圍繞「挖掘世遺價值,繁榮運河文化」主題,多角度、多側面剖析隋唐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遺產價值,為我市進一步提升隋唐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建言獻策。

  隋唐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作為隋唐大運河的樞紐和中心,洛陽在中國大運河發源和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與會專家認為,洛陽要進一步提高對運河城市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大運河世界遺產意識,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加快對隋唐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為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示範。

  副市長魏險峰等參加相關活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洛陽應有大擔當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

  如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國家已有總體規劃。自古以來,洛陽就是一座伴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在帝國軍事和經濟發展需求下,隋煬帝開鑿了通濟渠和永濟渠,讓作為中國文明史上具有支撐王朝命脈的超大規模水運工程隋唐大運河基本形成。洛陽是大運河之根和源頭,沒有隋煬帝在洛陽興建大運河,就沒有後來北京、開封、揚州、杭州等城市的發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洛陽不僅要做河南省的「排頭兵」,還要站在國家的層面,有大視野、大格局、大擔當。

  首先,要進一步提高對古代洛陽是一座運河城市的認識,明確樹立「運河都城」意識,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探索文化遺產地協同治理的新思路新實踐,堅定文化自信,為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示範。

  其次,建議通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彌補、加強在大運河遺產申遺階段和申遺成功后保護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擴大大運河世界遺產點段;成立專門的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監測機構,對大運河文化帶展示利用進行綜合規劃設計,關聯沿線各類重要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歷史街區、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等),謀求大運河遺產價值在當代的貢獻和活力。

  最後,洛陽應更加珍惜大運河遺址遺跡,探索考古遺址,特別是城市遺址與水利遺址相結合方面,創新展示解說方式,以優化環境風貌與策划文化線路等軟件設計為主,建設主題國家級展示館,構建沿河車道、慢行系統、遊船線路、標識系統,展現自身古代運河都城的特色風貌。

  做好水文章,活化運河文化遺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

  水文化是洛陽文化的核心,洛陽從源頭上就與水的關係很密切。五大都城遺址一字排開,都在洛河沿岸「徘徊」,洛陽人一直在小心翼翼處理與水的關係。要活化利用洛陽大運河文化遺產,首先就要從考古學的角度揭示都城遺址的選擇與水的關係問題。洛水之北為陽,為何都城都選擇在洛水之北,是因為技術不發達,治理不了水患。

  到了隋代,造橋技術發達,隋煬帝就跨過洛河發展,把許多里坊建在洛河之南,建造了一個洛水貫都的城市。這樣,洛河兩岸就需要通過造橋來解決交通問題。

  洛陽要積極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聚集專業人才,把運河兩岸的水文化揭示出來,詳細梳理隋唐大運河文化故事,把遺產遺存用通俗的語言講好,提供高端、高品位的文化產品,還原運河文化。

  讓文化遺產成為群眾可享用的日常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洛陽師範學院院長梁留科

  全國政協委員、洛陽師範學院院長梁留科

  隋唐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運時代已經終結,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活化之河」的時代已然開啟。在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遺產,需要把隋唐大運河的活化放在國家整體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統籌考慮,與國家和河南省已有的相關規劃對接,通過保護性利用使隋唐大運河文化資源得到昇華,使之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合理利用。探索「遺產核心價值—多元投資—分類運營—社會共享」的資源整合方式及文化遺產活化的路徑。打造運河洛陽段景觀帶項目,建設洛陽漕運文化公園,把封閉靜態的「博物館」變成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讓文化遺產成為群眾可享用的日常資源。

  分段通航。通過黃河水補給,使洛河與澗河實現分段通航;圍繞隋唐大運河文化,突出打造朱櫻湖、魏王池、銅駝巷、運河廣場、瀍壑朱櫻等主題景觀,創新性地建設瀍河310國道至洛河口5.2公里示範段工程。

  水陸聯運。隋唐大運河洛陽段中存在大量水工設施遺存,如南關碼頭。南關碼頭是隋唐大運河重要的水工設施遺存,是隋唐洛陽城中一處重要的糧食中轉碼頭。通過新設碼頭,在碼頭處設置電瓶車換乘站及旅遊專用車道,實現水路、陸路、景點無縫對接。

  打造「兩軸」「三極」「七片區」,重塑運河風貌

  ——河南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調研員王喜愛

  河南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調研員王喜愛

  河南省以建設縱貫中原大地的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的指導思想,確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目標和路徑,確定了華夏歷史文明核心展示區、旅遊文化生態融合創新區、大運河文化帶開放合作先導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戰略定位。目前,已謀划「兩軸」「三極」「七片區」規劃,重塑千年運河歷史風貌的空間布局。

  「兩軸」是指通濟渠古都發展軸和永濟渠古城發展軸; 「三極」是洛陽、鄭州、開封中心城區;「七片區」是指通濟渠洛陽片區、鄭州片區、開封片區、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片區。

  着力做好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建設。在文化帶建設方面,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大運河沿線重點文化保護展示、重要遺址遺跡考古發掘、古村古鎮保護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沿線革命文物保護展示以及博物館體系建設等。在生態帶建設方面,開展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建設、濱河綠道建設、重點河段的水體污染治理、水體生態修復、濱河生態空間建設、水環境監測預警、重點河面監測與風險防控。在旅遊帶建設方面,重點打造洛陽大運河文化示範區、鄭州大運河文化示範區、開封大運河文化示範區等。

  圍繞三大價值,做好大運河保護開發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雲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雲

  保護開發利用隋唐大運河,要深入挖掘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隋唐大運河是由國家投資開鑿、國家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為建構中國文明的框架提供了支撐。其建造和維護與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有密切關係,見證了國家政權的興衰和變革。隋唐大運河與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等重大河流的歷史變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中國中東部地區自隋代以降的歷史地理環境變遷的獨特見證。

  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線性景觀,隋唐大運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不同的環境下,河流不同的形態與沿岸環境形成不同特色的關聯,構成了豐富的河流景觀。隋唐大運河沿線的許多構築物、建築群,如河道上的閘、壩、橋和河邊的塔、寺廟、會館、碑刻等與大運河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同時,隋唐大運河是農業文明時期最具複雜性、系統性、綜合性的超大型水利工程,集成了規劃、設計、施工、工藝等諸多技術要素,其設計施工和管理體現了極高的科技水平。因大運河工程而保存和流布的工程文件、奏章上諭、專史專志、歷史輿圖等河工文獻,構成中國大運河珍貴而獨特的工程技術遺產,對于研究中國水利水運史有重要意義。(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孟山 李衛超 通訊員 蔡丹 曹琥 文/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