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藝壇動靜/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田湉 舞俑復生 美術館的組舞新體驗

時間:2021-08-06 09:10:14來源:大公網

圖: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網絡圖片)

  「如果沒有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就沒有我的藝術創作。」在浙江歌舞劇院的排練室裏,田湉盤腿席地而坐,向記者回憶了她憑藉一支自編自演的獨舞《YONG》拿到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故事。「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正是靠着最初的10萬元啟動資金,田湉逐漸將獨舞改編成一系列的漢唐舞蹈劇場,使觀眾們在劇場裏與古畫相遇,看到了古代舞俑的復生。

  作為北京舞蹈學院的第一批漢唐舞學生,田湉感慨說「我是衝着孫穎老師報的漢唐舞,他創作的《踏歌》我至少看了上百遍,覺得太美了,所以當孫老師在北舞招生時,我立馬就報了名。」然而,當時田湉年紀尚小,雖然孫穎教得十分細緻,但她卻不能理解舞蹈背後的含義,只能學習那些動作,卻跳不出中國厚重歷史文化的那種韻味。

  「我在畢業以後,往這條路越走越深,才逐漸領略到漢唐舞的獨特之處,那是一種結合了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的舞蹈。」2016年7月,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的Snowy Summer舞蹈節,主辦方向田湉發出邀請:除了做7天的工作坊教學,還需要跳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特點的舞蹈。

  漢代舞俑形象抽象化

  「接到邀請時,我想不好要跳什麼,直到有一天我在國家博物館裏看到一批漢代舞俑,它們褥裙接地,筒袖垂肩,面微笑,古樸的模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最終,在舞蹈節的舞台上,田湉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小小的枱面上,用身體形態的變化演繹了《俑》的最初版本。「我想像自己就是博物館展台上的舞俑,然後從舞蹈中『活』了過來。」

  演出頗受好評,國外的舞蹈演員們雖然看不懂她跳的是什麼,卻被舞蹈所蘊含的歷史積澱深深打動。「他能感受到你帶着中國文化、帶有中國歷史感的東西向他走來。至於那個東西是什麼,來自什麼朝代,他可能並不了解,但他能夠感受到中國古代的這種美感。這就是我要傳達的。」

  獲10萬資助續寫《俑》

  回國後,田湉意猶未盡,她總覺得自己想講的故事,並沒有完全能從獨舞中體現出來。「我想創作一台作品,來把《俑》的故事講述得更完整。」2016年9月,國家藝術基金開放了新一年的申請項目,田湉便用《俑》的錄像視頻,申報了「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青創人才的資助金額是10萬元,拿着這份錢我編了一部16分鐘的8人群舞——《俑》。」

  2018年,田湉在《俑》的基礎上創作了《俑Ⅱ》,以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方式,建立起一個更鮮活的漢代舞俑的意象。「當時我租了兩台投影,模擬沙子落下的痕跡,一個舞者跑過,沙子唰落下,再一個舞者跑過,沙子又唰落下……最後舞者相當於每一步都在把沙子蹚開,舞者與多媒體是完全咬合的,呈現效果非常好。」

  「《俑Ⅲ》您還準備這樣操作麼?」面對記者的期待,田湉擺擺手說「太貴了,這次不敢這麼奢侈了」。「一台投影儀的租金是一天2萬,我租了兩台用了兩天,投影儀設備成本太高,實在是用不起。」田湉笑着說,藝術家都挺窮的,賺的不夠想像力花的。「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藝術基金對我們青年藝術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平台的原因。」

  「前段時間我參加中國舞蹈最高獎第12屆『荷花獎』的比賽,遇見國家藝術基金的劉立明教授,她很欣慰地告訴我,現在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的很多創作者、舞蹈家,都是從這個基金項目裏走出來的。」田湉感慨道,獲得基金的支持,相當於實力獲肯定,這對於青年藝術家而言是一種很大的鼓勵,讓人可以更堅定地走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大公報記者 俞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