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漯河許慎文化園 走進「字聖」故裏 探尋漢字魅力

時間:2023-02-20 20:01:00來源:大公網

  漢字歷經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在字形與構造意圖上存在很大差異。古老文字與後世文字之間如何溝通?許慎所作《說文解字》便是其間的橋樑紐帶。2月20日,「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位於河南省漯河市的許慎文化園,探尋漢字這一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勇於擔當,正本清源,耗費畢生心血著就《說文解字》,標誌着傳統文字學的創立,為漢字學發展和中華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

  許慎把原來一盤散沙的漢字,通過分析字形結構,把不勝枚舉的漢字歸屬到540個部首下面,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使中華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被後世尊為「字聖」「字學宗師」。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

  許慎文化園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規劃建設而成,佔地近160畝,按照中國傳統建築規制,採用中軸對稱布局。六書石柱、中華辭書博物館、說文解字文物陳列館、狀元堂、漢字大道、字聖殿、叔重堂、說文館、字形牌坊、許慎墓沿中軸線依次分佈,構成園區遊覽參觀的主線。魁星亭(金榜石)、字形解義、字聖碑林、蟾桂山、字源石、部首方陣等景點以中軸線為界東西對稱分佈,構成景區的環線。

  許慎文化園以展示漢代建築和漢字文化為主要特色。字聖殿採用傳統建築構造手法,仿漢風格,重檐廡殿,九開五進,磚木結構。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

  80米長的漢字大道,按照漢字發展的十個階段精選歷代名碑名帖摹刻其上,寓意一部漢字發展史。六書石柱由高6米的整塊花崗岩巨石剖割而成,上面刻寫了許慎歸納總結的六書理論,是探究漢字造字規律的扛鼎之作。

  叔重堂、說文館、說文解字文物陳列館以及中華辭書博物館以許慎文化資料展覽為主,收藏了大量許學、經學書籍和字書、辭書、文字文物以及名人字畫。字聖碑林展出《說文解字》碑刻、歷代名碑名帖、現當代名人名家書法碑刻達1000餘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許慎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勇於擔當,正本清源,耗費畢生心血著就《說文解字》,標誌着傳統文字學的創立,為漢字學發展和中華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河南省文字學會許慎文化研究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識讀甲骨文等古文字、打開中華經典寶庫的工具和鑰匙。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

  近些年,許慎文化園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具魅力的景觀特色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漯河作為許慎的家鄉和《說文解字》的誕生地,始終致力於許慎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推動漢字文明走向全球。

  漯河是「中國漢字文化名城」,歷屆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許慎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多次舉辦國際性的許慎文化和「說文學」研討交流活動,在國內外掀起許慎文化研究和傳播漢字文明熱潮。當地常年組織開展許慎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家庭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群眾講解許慎文化。以許慎命名了一批學校和文化地標。藉助文旅融合,開發的漢字檀木書籤禮盒、漢字筆袋等系列文創產品成為爆款。通過漢字文化IP重塑,一個新的城市形象不斷鮮活起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