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
圖:2016年,大陸配偶在台北舉行集會,要求當局取消歧視政策 資料圖片
26年前一通來自台灣的電話,改變了盧月香的人生軌跡。她當時不過是抱着賭一把的心態嫁到從未去過的台灣,而事實證明她「賭贏」了:不僅自己的生活過得紅火,還成立政黨幫助有困難的「陸配」(台灣社會對「大陸配偶」的簡稱)。在36萬之眾的大陸配偶中,盧月香既是「破冰之嫁」的首批新娘,更是奮力拚搏的佼佼者,親歷兩岸婚姻從「含淚泣血」到「兩情相悅」、從「陸女嫁台男」到「台女嫁陸男」的跌宕起伏三十年。遊走兩岸的陸配們,不僅寫下兩岸民間交流多姿多彩的篇章,更搭建了一道特殊的血脈之橋。
1991年,離異、獨自帶着7歲兒子在廣東打拚的盧月香「情場失意,事業得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那時有朋友給盧月香介紹來自台北、同是離異的男子施精健,並把27歲的盧月香的玉照寄到海峽對岸,但之後音信全無,盧月香也就把這事忘了。
「颱風情緣」惹猜疑
然而,緣分是奇妙的。半年後盧月香接到了施精健從台北打來的電話。後來他們見面時,施精健告訴盧月香,給她打電話那天台灣正颳颱風,自己沒有去公司上班。一陣大風將一疊報紙和相片吹散一地,施精健收拾整理時,一張白皙圓臉、甜美笑容的姑娘相片令他心頭一震,照片背面的電話和名字依然清晰。於是,盧月香就接到了那通四十分鐘的「定情」電話。此後連續五天,台灣電話準點響起。盧月香覺得這位施先生很親切、真誠,而且性格也和自己很像:果斷、風風火火。沒過幾日,施精健就風塵僕僕地飛赴廣東來娶盧月香了。但盧月香卻覺得可以交朋友,談婚論嫁還尚早。況且,周圍的朋友們覺得施精健一表人才,出手又闊綽,怎麼會要離過婚、帶着孩子的女人?不是騙子,也可能是黑社會的。盧月香的父母也反對,怕自己女兒再次遇人不淑。
施精健卻對盧月香一見鍾情。他發自肺腑地對盧月香的父親說:「我家裏不是富豪,要工作才有飯吃。」盧父被他的真誠打動,反過來勸女兒盡早成婚。半個月後,盧月香和施精健就大開宴席三十桌,熱熱鬧鬧地結婚了。讓施精健沒有想到的是,盧月香沒有向他要一分錢彩禮,連結婚宴席也是盧月香自掏腰包。
看病買菜遭歧視
一年後,盧月香拖着四、五個大旅行箱和2000美元,從香港飛往台北。「過得好就過,過不好我還有2000美元買機票回家。」盧月香說,自己那時候也還是擔心被騙婚,最壞就當賭一把。剛到台灣,盧月香確實不太習慣。她回憶說,「上街被指指點點叫『大陸妹』,到市場買菜被鄙視,到診所看病,醫生見我是大陸人,隨便看看就把我打發走了。不能工作不說,還到處受歧視。」然而,盧月香依然慶幸自己「賭贏」了,因為她遇到了一個好丈夫和好婆婆,家庭港灣溫馨而幸福。
成立政黨助陸配
協助丈夫管理小百貨生意開始接觸台灣社會後,盧月香看到了大量生活潦倒、困頓、悽慘的大陸姐妹。有一次,盧月香替一位在自己店裏偷盜的大陸妹補清貨款後,了解到這位福建同鄉嫁給一位浪蕩老公,日子過得窘迫,每月靠救濟金生活。盧月香在她帶領下,專門去探訪一處大陸新娘聚居地:十二人擠在個破敗、黑暗的舊公寓一樓裏,沒有床,幾片厚紙板上堆着沒有被套的舊棉絮。這些人或是偷渡或是假結婚到了台灣,沒有身份,靠打黑工餬口、還債。「有的被抓到關押後遣返大陸,有的在偷渡期間被強姦懷孕。」
目睹了太多大陸新娘弱勢群體的不幸和不公,「身份之痛」也是絕大多數陸配的「心靈之痛」。盧月香聯合兩百多位大陸姐妹於1996年成立了「中華外籍新娘關懷促進會」,通過協會組織走向街頭請願,向政府討公道。但漸漸的,盧月香意識到協會團體畢竟草根,很多訴求還是要通過立委,受制於人,唯有組建政黨才能參政議政。此時,陸配群體已近三十萬,可以直接影響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是台灣社會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2010年2月,盧月香創建了中華生產黨,後來改組為中國生產黨。
入台27年,盧月香見證了兩岸婚姻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2000年之前,大陸新娘多嫁給老兵、殘障人士、草根弱勢群體居多,特別是1988年之後的第一批大陸新娘,沒有婚姻基礎,多是悽慘的。」盧月香說。而近十五年來,特別是兩岸大三通之後,由於工作、旅遊的關係,兩岸婚姻有了戀愛的基礎。
隨着兩岸經濟實力的消長,越來越多的兩岸婚姻家庭選擇在大陸生活。「80」後的上海女孩唐妮,2006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台企工作,其間認識了台灣男生,後來兩人共結連理。雖然唐妮已符合取得台灣戶籍的條件,但她認為上海的條件優於台灣,將來也不會在台灣生活,因而沒有計劃入台。盧月香說,2004年後兩岸婚姻「老夫少妻」的現象幾乎沒有了。年輕、學歷高的兩岸年輕人結合越來越多。特別是幾對兩岸知名的藝人如大S與汪小菲、趙又廷與高圓圓等人的結合,給兩岸婚姻添上一筆美好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