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棚改騰退搬遷 平靜生活將變

  編者按:舊城改造項目改變着「老北京」們的固有生活,新的積分制撼動着北漂大軍的堅守夢想,日趨緊缺的城市資源拷問着芸芸百姓的去與留......繼今年6月召開「疏解非首都功能」會議,明確常住人口今年要「由增轉減」實現「拐點」後, 北京官方於19日發佈《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這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人口調控工程,正一點一滴地改變着「老北京」、「新北京」們的生活。

北京人口疏解系列

隨着城市資源的日益緊張,北京越來越多的胡同面臨拆遷的命運。圖為鼓樓大街附近的胡同牆上,貼出拆遷告示。 資料圖片

  在北京菜市口南,有一條狹長的爛縵胡同。行走其中,人們會看到湖南會館、漢中會館、東莞會館的遺痕。爛縵胡同127號曾是東莞會館所在地,後來幾經轉手及公私房產權變遷,成了胡老伯家族世居的地方。逗逗鳥、遛遛狗,坐在胡同口望望天,再串串鄰居,胡老伯的生活一直平淡而安寧。不過,這一切在今年將徹底改變。

  大公網記者 張寶峰、譚笑、張聰 北京報道

  根據北京最新發佈的2016年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任務的通知,城六區將有3.5萬戶接受棚改,其中包括爛縵胡同在內的三個區塊,列入西城區今年啟動的騰退和拆遷計劃。服從於北京人口疏解佈局,這些項目料轉移出不少像胡老伯這樣的「老北京」。

  一草一木鄰里情深

  「不用問,我們誰也不願意搬。」一說起騰退搬遷,胡老伯把臉一甩,脫口而出,「我們在這兒都住了幾輩子人了,胡同裡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戶,感情都深得很,咋能願意離開呢?胡同周邊菜市場有好幾個,住這兒去哪裡都方便。」

北京人口疏解系列

靜謐的爛縵胡同與周邊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張寶峰攝

  和記者聊天的過程中,胡老伯不住地向往來胡同的人打招呼。「住大院,就是你家我家都像一家。如果有陌生人進院子,肯定有鄰居出來招呼,所以我們平常都不鎖門,也不擔心丟東西。」與胡同口外高速流動的人群相比,胡同裡堪稱典型的「熟人社會」。

  情願租房堅守「故土」

  近年來,隨着北京大城市病日益嚴峻,尤其在「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為首都釐定核心功能後,那些「非核心功能」及相關區塊的人群,也就進入了搬離北京核心區的倒計時。十幾年來,在爛縵胡同外圍,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這一塊二環內的老舊平房區顯得越發扎眼,本是土著的老人們也開始產生一種「主客倒置」的身份錯覺。

北京人口疏解系列

天寧寺東墻外的棚戶區,譚笑攝

  孫老伯住在爛縵胡同93號,與胡老伯可謂各守胡同一端。這幾年,此地要騰退搬遷的風聲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微妙的影響,「好幾個菜市場都合併撤攤了,買菜不如以前便利了。還有好多胡同裡長大的孩子,也都陸續搬出去了。」

  根據政府規劃,爛縵胡同片區今年將進行平房修繕。「不過我是不會離開這裡的,住了六十多年,我跟這片土地都連在一起了。」孫老伯說,雖然騰退搬遷是大勢所趨,但自己未來會用補償款在附近租房子,這樣就還能守在「故土」周圍。

  記者手記:望北京不會「摺疊」/ 記者 張寶峰

  在西城區爛縵胡同採訪世居於此的胡老伯,記者忘不了他面對搬遷的無奈--「估計還是要走的」;在朝陽區左家莊開雜貨舖的小朱去意已決,記者忘不了他落寞的解釋--「我這樣的人,北京是留不下的」;就職於內地知名互聯網企業技術研發部的小夏,行業新、收入高,記者被他落戶北京的信心滿滿所感染。

北京人口疏解系列

「老北京」在胡同裡的生活平淡而安寧。 資料圖片

  在人口疏控的形勢下,北京芸芸眾生感受各異,有希冀也有彷徨,有的得到有的必將失去。他們自然希望能保持原來的生活狀態,希望偌大的北京城能容下屬於他們的生存空間。

  記者在採寫時,恰逢內地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而大熱,該書將北京分為固化的三層空間,底層草根與權貴和精英階層分佔迥異的時空。記者希望,小說所述永遠屬於科幻,不會變成北京的現實。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