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蒙元文化 敕勒川建「三園三區」谷旅業
【大公報實習記者陳綺君、沈穎翹敕勒川報道】7月12日,參加「2016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到訪內蒙古敕勒川。敕勒川近年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以蒙元文化為特色,規劃建設「三園」和「三區」,提供一站式休憩配套設施。官方指現時景區內部道路已全面完成,部分景點已投入運作,景區預計2017年建成,年均接待遊客量將達200萬人次。
圖:12日,「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到訪敕勒川草原,香港與內蒙古兩地傳媒學子合照/大公報記者劉舒婷攝
敕勒川文化旅遊區位於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西部哈素海地區,距離呼和浩特約90公里,是內蒙古自治區文化旅遊產業「十二五」重點項目。敕勒川,是北魏民歌《敕勒歌》描繪的地方。在這裏可以看到聞名遐邇的哈素海,依偎着陰山山脈,孕育着北方遊牧草原文化。80年前,大公報著名戰地記者范長江在國難當頭之時不懼艱險,深入內蒙古採訪,記錄下陰山腳下蒙古大草原的青綠。
近年來,敕勒川積極發展文化旅遊業,打造「三園三區」。「三園」即草原文化產業園、草原休閒博覽園和草原濕地公園;而「三區」即休閒農業體驗區、休閒牧業體驗區、休閒漁業體驗區。
發展與生態保育並重
目前,「三園三區」正逐漸推動相關的建設項目。其中主要以哈素海為核心,當局表示,對於美化環湖景觀的設施、亮化環境、綠化四周等工程已經完成。規劃內的休閒垂釣中心和觀鳥平台、觀景平台、停車場都已建設成功,以便吸引更多的旅客到訪和認識敕勒川文化。另外,中心服務區包括遊船碼頭、商業街等現正進行內外裝修。哈素海將通過清淤工程擴大庫區容量、提高防洪蓄洪能力、發展更多的旅遊景觀、景點,並且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功能以平衡旅業發展與保育工作。
此外,有別於一般草原旅遊區,敕勒川還針對遊客的不同需求貼身定製不同旅遊項目。以小朋友為例,旅遊區設計了知識性講解,讓他們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又例如情侶可以泛舟於哈素海上,如畫風光下感情更見提升。敕勒川文化區全方位且多角度的考量,以吸引世界各地遊客,於感受內蒙古美麗風貌同時,承傳源遠流長的蒙元文化。
當局亦打算每年舉辦文化節,向國際推廣蒙元文化,推動內蒙古旅遊經濟發展。該節日計劃通過分享蒙古族醫藥、文學、玉器展覽、音樂和戲劇等,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充分感受到內蒙古獨特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會廣邀全球蒙古文化愛好者參與傳統馬藝及摔跤等競賽。
網絡直控高效疏導客流
按計劃敕勒川文化旅遊景區將會於明年建成,料年客流量將達200萬人次。面對龐大的客流,景點的交通配套和客流管制便成為了發展中的兩大憂慮。
土默特左旗旅遊局局長周雨森稱,會通過內部交通樞紐系統進行監控和分流。而在景區的北大門亦設有免費的停車服務,有效的劃分景區內外的車輛,做到監控有序,分流控制。此外,景點各區亦會設有網絡直控設備,能即時更新旅客流量數量,從而快速而有效率地控制和導覽客流。
舌尖上的大草原
奶茶火鍋
蒙古族人對其獨特的奶茶火鍋十分講究:奶茶要熱食,當中加入了小米和數種奶製品,例如奶皮和奶酪。還有用油炸的脆條沾上香滑的奶油,焦香濃郁,難怪蒙古族人不論早午晚餐都離不開奶製品呢!(實習記者閔妍)
楚拉
奶酪俗稱「酪蛋子」、「奶渣子」,蒙語稱「楚拉」。把熬製奶皮或經提取奶油後的鮮奶放置幾天發酵,待凝結成軟塊後,用紗布把多餘水分濾掉,放入鍋內熬煮,呈糊狀時舀進紗布裏,擠壓除去水分,最後把奶渣切割成不同造型,風乾即可。(實習記者曾樂怡)
血腸
蒙古族享譽盛名的「血腸」,製作時用鹽水接血,攪拌血液使其不凝固,再加入剁碎的豬羊油和洋葱末等調料後,將其灌入洗淨的羊腸,捆實煮好即可。食用時沾上醋和辣醬,油而不膩,鮮美可口。(實習記者喬一鳴、關艷輝)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