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來論 | 將「招才、育才、留才、用才」落到實處是引進高端人才的長久之計

時間:2023-03-22 14:48:57來源:大公網

  文 / 胡盛龍

  自港府宣布「搶人才」以來,截至2月底,審批通過「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人才近萬人,通過率高達70%。此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通過率不足三成,而通過「高才通」引進的人才數已是2022年「優才計劃」的三倍多。

  「高才通」中很多個案僅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即獲批復,充分體現了政府「搶人才」的決心和執行力,也讓人才審批工作的制度優化和效率提升落到實處。然而,單方面追求審批速度必然會出現疏漏,甚至還出現了獲批者在內地有過入獄記錄的烏龍事件,為方興未艾的人才引進工作敲響了警鐘。

  本人認為,香港需要高端人才引領產業多元化,打造本地經濟增長新引擎,但政府更應為人才的品質把關,將「招才、育才、留才、用才」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把「搶人才」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才是長久之計。引才不可盲目,更非一味「跑數」。

  近期多地區出台優化政策,降低了人才簽證準入門檻。但人才是否真的會來港,其效果仍有待觀望。政策制定者作為永久居民,往往無法設身處地去發現人才落地發展的底層邏輯問題。例如,最新的日本高端人才簽證規定,研究生畢業且年薪達2千萬日元(115萬港幣)的人才,居住1年便可申請永居身份。關註者一語道破困局:日本沒幾家企業能為研究生提供如此高薪。與此類似,儘管本港優勢不言而喻——全球化發展、工作生活平衡、包容性高、子女教育國際化等,但赴港更像青年第一次離家上大學,在懵懂期離開舒適圈,需要對未來發展有極強的自主驅動決心。他們要適應香港的新社會制度、語言環境、高房價及高消費等壓力,當下眾多人才在權衡之下,對獲得簽證後是否來港定居仍有遲疑。因此審批通過件數只是起點,政府後續應當披露實際到港人數、停留天數,警惕香港發展成境外精英人才的「開曼群島」,提供自由寬鬆的制度,人才享用制度優勢和身份福利,但生產力活動基本離岸,對本港發展貢獻甚微。

  至於赴港障礙能否解決,港府應儘快與各界新通過獲批的人才深入交流,在這些回饋的基礎上優化人才服務工作。希望政府思考「引才」後如何「留才」,在政策層面有更加清晰嚴格的規定。

  近幾年本港人才流失嚴重,港府在「留才」方面僅依靠與永居居民享有同等福利方面的政策(例如:發放消費券、購房退稅等)是遠遠不夠的,應進一步分析香港與新加坡、深圳等地區的人才政策差異,為新來港人才規劃本地融合及成長路徑所需的支撐體系,關註「留才」措施的有效性,同時為人才的向上發展、新技能培訓等「育才」「用才」方面做長期規劃,不能有短期功利主義。不同於香港最自由經濟體的「少管」優勢,人才到港人生地不熟,只有 「多管」才能順利「留才」。管什麼、怎麼管、管得怎麼樣,系統地規劃人才體系建設框架,評估其近、中、長期對香港產業經濟增長及多元化的貢獻及社會融合程度,定期回顧、總結、優化,進而從「育才」、「留才」過渡到「用才」。

  希望今後港府人才工作報告不只有是審批件數一個指標,人才政策也不該是短期的社會熱點,而應成為香港經濟再次騰飛的引擎,並持續長久地為香港社會各界發展輸入源源動力,多元化地展示香港人才政策的魅力,講好香港人才發展的故事。

  (作者為香港科技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副總召集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