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日連場暴雨,天文台在八日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其中一次持續逾十一小時,創下紀錄。長時間的暴雨亦造成多處水浸,但整體而言,政府在市區的應對及善後工作較以往及時,這與政府近年持續提升應急防災能力密不可分。同時,在新界部分鄉郊地區,部分村落仍因水浸而受困,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政府繼續推進香港整體防災工作的同時,亦需進一步細化應急部署,確保資源更精準、更及時地協助受影響市民。
過去數年,香港經歷多次嚴重水浸,政府從中汲取經驗,逐步完善應急機制。以市區為例,過往容易出現水浸的地點,如黃大仙、觀塘等地,在今次長時間暴雨期間並未出現嚴重災情,亦在出現水浸後快速處理。這些變化足見政府的預防工作取得成效。目前,政府主要透過超前部署和排查,結合科技手段,加強短期防災能力。渠務署定期檢查及維修排水系統,確保渠道暢通;同時,相關部門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風險,並在各區安裝超過300個「內澇監測器」,實時監察各區的積水深度,收集數據後由人工智能分析,協助評估水浸範圍,及早採取應變措施。
然而,鄉郊地區的情況則較為複雜。這些地區面積廣闊,人口密度低,政府難以像市區般集中資源進行大規模防災工程。筆者近日走訪大埔、沙田等地,發現部分村落水浸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大雨吹落的樹葉及垃圾等雜物堵塞渠道,導致村落的主要排水渠不暢。這些堵塞物往往集中在渠道入口或雨水口,短時間內足以令水流倒灌,威脅沿岸的村民。有見及此,政府需針對鄉郊地區的特點,制定更靈活的應對策略。
事實上,政府已開始在相關地區採取行動。例如在沙田及大埔,當局正興建新的雨水蓄水系統,透過地下蓄水池暫時儲存暴雨期間的過量雨水,減輕下游排水壓力,長遠提升區域抗洪能力。然而,上述工程據政府預計,還需數年才能完工,短期內難以見效。因此,政府可考慮引入更小型、靈活的科技設備,在災害發生時快速疏通渠道,保障村民安全。例如,可研究引入便攜式渠道清理機械人,或配備更多的高壓水槍,在暴雨期間與地區組織協力幫助村落清理堵塞物。此外,可與村委會合作,建立更加及時的預警機制,協助其在暴雨前預先清理高風險區域的渠道,減少堵塞機會。
特區政府在應對暴雨水浸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市區的防災能力明顯提升。然而,鄉郊地區的情況仍需更多關注。政府應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應急部署,針對鄉郊地區的特點,結合科技與社區力量,確保資源更精準地協助受影響市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全城防災」,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安全。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