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增長5.3%,不僅跑贏主要經濟體,更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給出了一份韌性增長的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是宏觀政策的精準發力、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以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成果。從就業、物價數據到外貿表現、外資擴大投資,從內需驅動到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穩住世界不確定性的能力,為全球經濟注入了信心與動力。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通過擴大內需、優化供給、穩定外資等政策組合拳,增強中國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2%,成為穩增長的核心支撐。這也凸顯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以服務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為代表的新需求持續釋放。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逾40%,智能家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這些細分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既滿足了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外貿「含金量」顯著提升
在外部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展現出「危中有機」。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對東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均實現正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貿的「含金量」顯著提升,機電產品、鋰電池、光伏組件等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佔比突破40%,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向中高端攀升的趨勢。這種結構性轉變不僅增強了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也鞏固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地位。
外資企業的持續加碼投資印證了中國市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上半年在華外資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2.4%,日本松下、德國凱士比等跨國企業紛紛擴大在華投資。松下將在中國研發的家電產品銷往東南亞,2024財年對東南亞出口增長超10%,而凱士比上海的出口訂單同比激增35.4%。這種「雙向奔赴」的背後,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完善的產業配套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澎湃動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8.2%,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樞紐,其工程師群體規模和技術轉化效率令國際同行矚目。這種創新勢能不僅體現在科技領域,更滲透到傳統產業轉型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8%,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設備數突破1.5億台,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面對全球通脹壓力,中國價格水平保持溫和可控。CPI同比漲幅從年初的-0.3%回升至0.1%,PPI降幅收窄至-1.8%,顯示供需關係持續改善。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糧食和能源安全戰略的扎實推進,全國夏糧總產量連續三年穩定在2.9億噸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突破35%,有效對沖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與此同時,外匯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為應對外部金融風險提供了堅實保障。
提供可持續增長新範本
在中美關係經歷波折後,兩國近期經貿互動的回暖值得關注。日內瓦共識和倫敦框架的達成,標誌着雙方在農業、能源、科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重啟。這種「鬥而不破」的互動模式,既維護了中國發展的自主性,也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依然面臨挑戰,全球通脹回落節奏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的外溢效應、國內房地產和地方債務等結構性問題仍需化解。但中國具備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制度優勢,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正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有超過65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覆蓋7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再次彰顯了中國市場作為全球資源配置中心的地位。
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經濟表現,既是一份充滿韌性的成績單,更是一幅轉型升級的路線圖。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中國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穩住了世界的不確定性,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當世界經濟在波動中尋找新平衡時,中國經濟正以更高質量的發展模式,為全球提供了可持續增長的新範本。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