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應對策略
(一)提高公營醫療機構積極性。一是切實提高公立醫院入職吸引力。建議不斷強化公營醫療機構的社會形象塑造與聲譽建設。可利用多種學術渠道及媒體平台,廣泛傳播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在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中的卓越表現、前沿醫療技術成就以及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提升其在行業內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構建完備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新入職人員精心配備專業導師,以學術指導與經驗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助力其快速融入工作環境並提升專業素養。並積極組織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及技能培訓課程,為新入職人員提供持續成長的平台。
二是加強公營醫療機構醫護人員保障。一方面,可建立多元化的晉升渠道,除了傳統的職稱晉升外,還可設立基於專業技能提升、科研成果轉化、醫療服務創新等多維度的晉升機制。另一方面,在優化薪酬體系方面,可進行全面的市場調研和薪酬分析,確保公立醫院薪酬水平具有競爭力。除基本薪資外,還可以設立績效獎金、專項津貼等,根據醫療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科研成果等進行動態調整,以激勵醫護人員不斷提升工作表現。
(二)切實解決公營醫療衞生服務供不應求問題。一是放寬非本地醫護人員引入政策。特區政府可制定明確且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以提升非本地醫療人才來港工作的吸引力。在優化醫護人員學歷認證機制方面,可成立專門的認證評估委員會,由本地及國際權威專家組成,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體系進行深入研究,以制定科學合理的認證標準,擴大院校認可範圍。同時,可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隨着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及時更新認可院校名單。在放寬非本地醫護人員引入政策的同時,應制定嚴格的准入標準和考核體系,加強對其執業行為的監管,以確保其規範執業。
二是設條件地允許移民港人回流看病。為有效管理移民回流看病者,特區政府可進一步細化分類管理措施。可根據移居外地的時間長短、移居地的醫療保障情況以及病情的緊急與嚴重程度等多維度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香港可提升醫療信息化水平,設置專項資金用於升級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移民回流就醫人群的精準追蹤與管理。同時,可定期組織內地與香港醫療信息化專家交流,分享先進經驗與技術,助力香港建立高效的醫療資源分類體系,切實減輕公立醫院醫療負擔。
(三)完善公營醫療收費標準。一是適當提高公立醫院的收費標準。建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組建由醫療經濟學專家、財務專家、行業代表等組成的專業評估團隊,深入剖析香港公立醫院的成本結構,包括人力成本、設備購置與維護成本、藥品採購成本等,並運用科學方法衡量服務價值。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謹慎確定合理提價幅度。在提價過程中,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如定期公布成本分析報告、提價決策依據等,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確保公正公平,保障公眾利益。
二是合理平衡醫療價格與成本的關係。可構建多維度的醫療成本核算體系。通過組織專業的財務團隊與醫療專家合作,全面考量人力成本、設備折舊、藥品耗材、科研投入等各項成本因素,並運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確保成本評估的準確性。同時有必要建立動態價格調整機制。可設立專門的價格監測小組,定期收集醫療市場數據、成本變動信息以及居民消費能力等指標,並據此進行綜合分析,適時調整醫療價格,以實現價格與市場變化、成本波動的實時同步,保障醫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和公平性。
本文係研究闡釋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研究」(項目編號:22ZDA124)階段性成果。
作者分別為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與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與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