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關係/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動手」是揮拳自傷\宇文

時間:2023-09-16 04:02:44來源:大公报

  歐盟揮動「貿易大棒」要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

  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向歐洲議會發表的年度「盟情咨文」中,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她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價格便宜,是因為國家補貼扭曲了價格,影響了歐洲汽車市場的公平性,因此歐盟有必要採取反補貼調查保護歐盟電動汽車商云云。

  馮德萊恩講得冠冕堂皇,實則是以保護主義破壞市場公平。有歐洲媒體認為,這標誌着歐洲在去全球化時代,從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轉向建立貿易壁壘的又一步。美國媒體則直言不諱,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攻擊是在「玩火自焚」,傷害了歐洲消費者,也影響了中企在歐洲的投資意願。

  中國商務部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認為歐盟的發補貼調查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歐盟是清潔能源的鼓吹者,馮德萊恩也承認電動汽車對歐盟雄心勃勃的環境目標的重要性。中國的電動汽車只會對歐盟市場帶來良性競爭,讓歐盟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所謂「自由貿易」只是謊言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不僅是典型的保護主義,也是歐盟濫用權力干預市場競爭的行為。這讓歐盟陷入難堪:其一貫的自我標榜成為虛偽謊言(追求自由貿易、反對權力干預市場、追求環保主義),而且也會損害中歐貿易關係。更重要的是,歐盟對華電動汽車「下手」,將推升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的關稅,使得中國電動汽車零售端價格高企,增加歐盟消費者的購車成本。

  諷刺的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在歐盟內部也有嚴重分歧。此舉主要是由法國發起,不斷攛掇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動「貿易戰」。但是,像德國這樣的傳統汽車大國,卻極力反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發動反補貼調查。一方面,德國傳統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布局是成功的,也在和中國電動汽車進行新的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德國電動汽車業在歐盟市場也需要中國電動汽車作為「磨刀石」強化產業競爭力。面對中國電動汽車剛剛在慕尼黑車展上的「華麗亮相」,德國總理朔爾茨為德國汽車「打氣」──該國將提供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鼓勵德國汽車和中國競爭。

  德國做法值得歐盟深思,更值得法國借鑒。這才是面對中國電動汽車應有的格局,當然德國總理的說法無形中也打了歐盟的「臉」。德國超過千億歐元的激勵計劃,是否通過國家補貼對中國或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形成不正當競爭呢⁉這也正是德國等歐盟國家反對歐盟對華汽車「下手」的原因,將導致中國的報復。由於出口到歐盟的中國電動汽車,不僅是比亞迪、小鵬等中國品牌汽車,還包括在中國生產的美國特斯拉和德國大眾電動汽車。歐盟對華電動汽車「下手」,也連帶動了德國和美國電動汽車的「奶酪」。

  「死道友不死貧道」行為

  故而,馮德萊恩不負責任的一句話,除了帶來「外傷」(中美電動汽車)也造成了「內傷」(中國產德國電動汽車),更會引發全球電動企業產業的連鎖反應,給歐盟帶來內外交困的貿易難題。因此,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委員會內部,對於法國攛掇歐盟對華電動汽車「下手」,認為是「惹是生非」。相比德國汽車在中國和歐盟市場的成功,法國汽車的表現堪稱平庸。習慣自視為歐盟老大的法國,也許要通過這種反智的方式,彰顯自己的存在。何況,對中國汽車「下手」,傷害最大的是德國汽車,而非法國汽車。這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行為,折射的是歐盟內部的分歧和矛盾,也說明歐盟政策的混亂性。

  當然,歐盟對中國汽車「下手」,也是歐盟缺乏自信和焦慮的體現。歐盟向來重視清潔能源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但是相比中國電動汽車的異軍突起,歐盟產生了嚴重危機感。特別是本月初開幕的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參展的電動汽車品牌佔比41%。對此,大眾、雷諾、寶馬等歐盟老牌車企負責人紛紛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已經「領先我們(歐盟)一代人」,加之美歐主流媒體對中國電動汽車刻意的「集體捧殺」,讓歐盟產生了焦慮和危機感。法國作為歐盟「老大」,汽車產業缺乏生機活力,故而將中國電動汽車作為靶子,添油加醋攛掇歐盟對華電動汽車「下手」。

  雖然中國電動汽車產銷兩旺,尤其是汽車出口成為全球第一。但是中國電動汽車(國產品牌)在歐洲汽車總銷量中所佔比例不到3%。所以,法國的鼓噪,歐盟的焦慮都是杞人憂天。以莫須有的理由對華電動汽車「下手」,中國也會出手「還擊」,歐盟能夠承受揮拳自傷的代價嗎?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認為,歐盟應該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一種「更平衡的方式」,多關注「強有力的產業戰略」,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