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美國最不願見到烏克蘭戰爭早日結束\宋魯鄭

時間:2022-03-28 04:25:00來源:大公报

  人類歷史一再證明:想要開始一場戰爭很容易,難的是結束它。作為冷戰後最大規模的烏克蘭戰爭已經持續一個月,備受影響的世界無不焦慮的思考還要打多久。從目前捲入戰爭的俄、烏、歐、美四方來講,由於利益不同,立場也不同。

  烏克蘭是戰場,直接承受戰爭的殘酷傷亡和慘重代價,是最希望戰爭能夠迅速結束的國家。

  俄羅斯同樣如此,打成持久戰、陣地戰並不符合國家利益。戰爭消耗和西方的制裁都是巨大的負擔,而且它也不想未來真的失去歐洲市場。更何況,戰爭從來就是政治的延續,久戰必危,會產生很大的內外政治風險。正如西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言:「戰爭從來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行為。當力量的消耗過大,超過了政治目的的價值時,人們就會放棄這個政治目的而採取媾和」。所以對俄國而言,要麼盡快取勝結束戰爭,要麼以一定程度的妥協達成和議。

  歐洲雖然不是參戰方,但它的立場和俄烏兩國接近。一是戰爭直接威脅到歐洲的安全。二是歐洲承擔了戰爭幾乎全部外溢成本:經濟制裁和難民。我們看幾個關鍵數字:歐洲49%的石油、41%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美國則分別只有5%和零。鎳的進口量歐洲是93%,美國只有1%。另外歐洲基本接收了全部幾百多萬難民,美國則只接收了7人。所以美國可以輕鬆站在道德高地上,甚至直接制裁俄羅斯的能源,但歐洲卻不能。更重要的是,歐洲的戰略環境明顯惡化。歐洲要想戰略自主,就不能依賴任何一方。

  削弱俄羅斯和歐洲力量

  但這場戰爭不僅使得歐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賴美國,就是能源上也是如此。過去美國遏制中、俄,歐洲三方都可獲利的戰略環境完全喪失。

  至於美國,其目的則相當不單純。雖然從戰略底線上講它的重心仍然是亞太,並不希望被這場戰爭所改變。但既然戰爭發生了,它也要順勢調整,進而要化被動為主動。

  第一,這場戰爭可以削弱俄羅斯和歐洲。俄羅斯自不必說,歐洲雖然是盟友,但強大的歐洲也不符合美國利益。世界霸主與美元霸權都是不可分割、不可共享的零和博弈。現在借助這場歐洲內戰就可達到目的。如果說對俄羅斯主要是消耗其國力,對歐洲則還有戰略捆綁的意圖。按說歐洲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深知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坐觀歐洲互相摧毀,無論是敵人還是盟友都被打殘,從而藉此成就世界霸主。只是現在歐洲彷彿無視歷史教訓,又在重蹈覆轍。

  第二,美國削弱俄羅斯和歐洲力量,並不僅僅是要讓美國少了挑戰者,更重要的是讓中國也少了可以合作的力量。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國不僅和俄羅斯背靠背,同時還積極拉住歐洲。而且這一戰略一直卓有成效。歐洲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決和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就是一例。另外,美國對俄羅斯還有一個不可明說的期待,希望軍事上的受挫能夠造成它的政治危機。假如劇變後的俄羅斯能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樣重新投入西方懷抱,美國就能全力以赴應對中國的崛起。

  第三,美國一直試圖把中國拉入烏克蘭戰爭,妄圖改變中國置身事外的戰略主動。或者逼中國棄俄,另一方面卻威脅中國要站在西方一邊或者絕不能援助俄羅斯。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請中國調解,歐洲對中國就非常尊重。因為它要盡力避免把中國推到俄羅斯一邊。美國則是威逼無利誘,毫無誠意,顯然就想把中國推向俄羅斯。

  大賣軍火賺得盤滿缽滿

  第四,美國遠離戰場,經濟制裁更多的是道義虛名,難民它也不接收。可以說它付出的經濟成本很小,但大賣軍火就能賺個盤滿缽滿。再加上它還能獲得俄羅斯空出的歐洲部分市場。比如歐洲要減少甚至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法國、德國、意大利現都已採取實際行動了。這個市場也將主要被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美國佔有。更不用說戰爭爆發導致大量全球資本流向美國。現在美國以遏制通脹為名加息,也將吸引更多資金回流。也就是說,美國還能發戰爭財。

  從以上四點世界就能夠明白,最不願意迅速結束戰爭的是美國。它所謂對烏克蘭的援助,不僅僅是要體現它的「道義」和西方世界領導者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維持戰爭繼續下去。只要它不同意休戰,烏克蘭也只能繼續為美國打下去。不僅烏克蘭現在不敢得罪美國,更重要的是戰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美國,就是更長遠的未來,美國也都將是平衡俄羅斯的主要力量。所以只能對美國言聽計從。

  所以從表面上看,是俄羅斯挑戰歐美,但實質卻是美國利用烏克蘭戰爭同時對俄歐中三方出手。從目前的局勢講,要想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已經不取決於軍事。

  由於中國不管美國如何出招都不為所動,會繼續維持中立、勸和以及參與多邊調解的立場。所以只要俄羅斯和歐洲能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借烏克蘭之手削弱它們的戰略,從而達成妥協共識,美國的三大戰略目標就都無法實現,僅剩下一個經濟利益就無足輕重了。到這個時候,美國也才會放棄這場戰爭。歐洲和世界也才能重回和平,否則戰火難息。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