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日爆發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政府重推、收緊、新增多項防疫措施,但仍無法推進全民檢測
本港近日爆發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雖然政府早前推出多項保就業、支援自僱人士措施,但面對抗疫這場持久戰,相關措施仍顯不足,特區政府需要盡快推行一些實實在在的長效機制,包括推行全民檢測並為疫後的經濟復甦早作準備。
近日新冠病毒捲土重來,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如部分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提高和系統性金融壓力等,香港正面臨衞生危機、就業危機等,甚至於對香港民眾的生命和生計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新冠疫情爆發幾個月來,特區政府已採取非常規的宏觀政策和經濟行動,向家庭、企業和金融行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援,儘管這對於促進香港經濟穩定至關重要,但在疫情緩和之後,香港的金融狀況和金融穩定壓力是否會有所減緩,經濟前景將會怎樣呈現,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需要盡快推行一些實實在在的長效機制。
一、加碼對受衝擊最嚴重的個人、家庭和企業提供支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疫情防控措施其實也對香港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與全球金融危機不同,新冠疫情危機是對實體經濟更是對人類生命的衝擊,需要加強保護全港市民的就業、健康和安全。政府不僅僅要通過抗疫基金支持、口罩物資發放和政策實施向市民提供幫助,可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援,如惠及老弱病殘等個人和家庭的相關費用減免、撥款,對餐飲、酒店、零售業等中小企業,包括通過快速撥付的緊急融資,將有助於減少弱勢群體的經濟創傷,對於提升大眾克服危機的信心至關重要。
二、積極制訂政策和大數據運用,以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從近期新增的本土確診個案來看,危機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據分析,至今年下半年疫情可能不會消退,政府估計會在更長時間內實施防控措施,金融狀況可能更加惡化,全球供應鏈可能進一步中斷。因此,香港的政策應對需能夠與危機的規模和速度相匹配,應對行動需加大規模,並在獲得新資料時能夠及時進行調整,迅速部署。
防外部勢力破壞金融穩定
疫情也在影響金融市場及其運作方式。目前特區政府已經朝着這個方向採取許多舉措,並實施直接的一籃子抗疫財政支援,規模遠遠大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刺激規模。譬如已採取了許多旨在幫助金融企業的措施、發放抗疫基金等,緩解金融企業和持金融牌照從業者的財務壓力。但要留意的是,相信財政預算也可能面臨失衡,同時要注意抑制一些外部勢力干擾的擴張和加劇,如果形勢惡化,必要時,應尋求國家及多方機構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並酌情暫時放鬆宏觀、審慎監管,以確保香港金融市場在資金、資本大幅流動、損耗和動用政策工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保持穩定。
三、盡快普及全民免費檢測行動,推動健康碼實施。目前香港是通過出入境封鎖來減緩新冠病毒的蔓延,使原有的衞生體系能夠應對病毒,從而盡快使社會和經濟活動得以正常恢復。但市民迫切需要跨境的呼聲越來越大。近日政府有指健康碼已準備就緒,原訂上星期公布,但由於現時疫情嚴峻,將適時再推動健康碼。而且香港每日的檢測量僅有7、8千個,好在本月13日特首林鄭月娥已表示成功接觸到兩間內地的私營機構,為四類高風險人士免費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據了解,引入的兩家內地檢測機構分別是華大基因和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但全民檢測機構的推行從論證、審批到開工、實施估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在這個意義上,顯而易見,拯救生命、挽救生計與舊醫療制度之間不存在取捨和衝突關係,應盡快推動引進內地檢測機構的實施,開展廣泛的檢測,防患於未然。
可以相信的是,隨着國家和特區政府繼續部署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在必要時進一步加強財政、貨幣、衞生、民生等方面的措施,以抗擊疫情、保護就業和恢復增長為目標,或許可以促進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強勁,達到可持續、均衡和具有包容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