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大學中立 促大灣區協同/黃錦輝

時間:2018-11-12 03:16:46來源:大公報

  繼「粵港澳高校聯盟」及「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於11月6日在上海成立。從長遠看,「大學聯盟」將會對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統一戰略方向有莫大幫助。此外,今年「兩會」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注入了多方面的新動力。概括而言,國家未來五年將積極「落實新時代改革開放」、「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些新動力將會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支援和機遇。筆者參與創新及科技政策研究多年,認為全國包括香港在內的大學(特別是各地「大學聯盟」的學校)必然是國家新時代統一戰略的關鍵驅動者。近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火如荼,香港各大學一直踴躍參與。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早已設有甚具策略性的內地發展大計。

  三大多年推動粵港合作

  首先,三所大學不約而同地在今年換上新校長,分別為港大校長張翔、科大校長史維及中大校長段崇智。三位校長雖然都是華人,但他們出生於不同地區。張翔來自內地、段崇智來自香港及史維來自台灣。他們的共通點在於三人都是曾留學美國的國際知名學者。來港上任校長一職之前,張翔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納米工程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並擔任學校納米科學及工程中心主任;段崇智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細胞及分子工程中心首任總監,以及生物工程學系及機械工程及材料科學系教授;史維則為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之航天工程學系系主任。從他們濃厚的中華文化背景及工程科學的實戰經驗,筆者深信他們必然會在國家大灣區建設大計上貢獻良多。

  這三所本地大學一直以來不遺餘力地推動粵港合作。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二十五年,對學校在廣東省的發展過程略知一二。例如在深圳市,中大發展可分為三個重要里程碑,(1)學校早於2006年初已與中國科學院及市政府合作,在深圳共同建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當時香港院校不能獨立在內地申請國家研究基金來進行科研活動,因此「先進研究院」有助港中大團隊以合作形式參與內地科研工作。(2)「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於2007年中成立,與「先進研究院」相比,港中大研究員可以利用此平台直接以中大名義申請內地研究基金,進行自主研究。(3)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夥拍深圳大學在龍崗區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從研究擴展至本科教育,為香港高等教育機構在粵獨立辦學的第一家。

  在兩地學界合作方面,香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同樣非常積極。港大與深圳市政府分別於2011年3月成立「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及2012年7月成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而科大則繼2011年9月在深圳開設「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產學研大樓」推動兩地科研合作之後,最近亦宣布在廣州開辦分校培育研究生。

  國家把香港定位為中國的「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銳意利用香港之國際經驗及軟實力協助本地企業「走出去」,並且把外地成功企業「引進來」,從而提升中國的全球競爭力。宏觀而言,這部署正是中央政府在大灣區發展大計中對香港的期望,讓香港能針對國家之所需以發揮自己之所長。因此,香港如何與大灣區內九市及澳門特區優勢互補,促進彼此之間的官、產、學、研有效協作,將會是大灣區未來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此,筆者認為香港的大學肩負重要的使命。

  摒棄爭鬥共促教研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之下,「一國兩制」的政治環境複雜,因此推動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九市的官方協作難免會產生政治阻力,例如「一地兩檢」便是現實的例子,解困需時。另外,在「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經濟布局之下,大灣區內營商環境激烈,利益當前,各地企業必然會明爭暗鬥,情況難免會窒礙大灣區的經濟協同發展。

  與官商界別相比,大學文化較為中立。各地院校都以教育下一代、提升科學創造知識及貢獻社會造福人類為使命。因此,九市兩區內的大學應該樂意攜手促進及提升大灣區的科研及教學水平。港大、科大及中大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榜高企,分別排25、37及49位,筆者相信香港的大學可以勝任大灣區學與研的驅動者,為特區及國家的未來建設作出莫大貢獻。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