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務實有為破難而進 ——習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 系列評論之三

時間:2023-06-28 04:02:20來源:大公报

  「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多一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提出「四點希望」,其中第三點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一年來,特區政府牢記習主席的囑託,將市民的期盼當作施政的最大追求,務實有為,着實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安居才能樂業,有瓦遮頭是市民的最大期盼。特區政府以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全力提速、提效、提質、提量,為輪候上樓時間「封頂」,亦為單位面積「封底」。一方面精簡程序,縮短建樓周期,另一方面加快發展過度性房屋。已有逾7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投入使用,「青年宿舍計劃」提供的單位則有400個。簡約公屋計劃更令人關注,目標是在2028年度前,一共提供約30000個單位。簡約公屋的質素接近傳統公屋,建造時間僅及一半,這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市民帶來了希望。一年前,公屋平均上樓時間為6.1年,今年3月已減至5.8年,快了超過半年,相信未來時間將進一步縮短。

  針對跨代貧窮問題,特區政府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以住於劏房的中一至中三同學為對象,為他們配備義務友師,幫助學員提升自信及正確理財態度,首期招收了2800名學員,收到的捐款達到1億4000萬元。由於反應超乎預期,特區政府即將推出第二期計劃,招生對象將擴大到住於公屋的學生,這有助更多基層青少年獲得更好的教育環境,活出精彩人生。

  隨着香港全面復常,經濟恢復增長,失業率由5.1%減至3%。活力香港回來了,而抗疫期間的社區互望相助則得到發揚光大。特區政府決定在全港18區成立關愛隊,其中荃灣及港島南關愛隊已運作了兩個月。關愛隊上門探訪獨居長者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公共和社會資訊,轉介專業服務,幫助區內居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堪稱「及時雨」。

  在基建方面也取得不俗的進展。去年12月,將軍澳至藍田隧道開通,區內居民出行更方便,堵車問題也解決了不少。另外,包括十一號幹線、青衣至大嶼山接連路、屯門繞道、元朗公路拓寬工程等項目也在熱火朝天地展開。隨着三條過海隧道即將在8月份全部收回,等於打通了都市交通的「任督」二脈,為特區政府從根本上紓緩香港的交通擠塞問題創造了條件。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談及上任快一年的感受,形容工作繁重但意義重大,香港必須追回因修例風波及疫情而失去的三年時間,加強競爭力。他談到了作為決策者的責任,因為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700萬市民,施政必須充分聽取民意,確保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香港民生問題千頭萬緒,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解決,但市民已看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對特區政府來說,未來在全力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的同時,更要讓蛋糕切得更公平,讓每一個社會階層都能合理地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這需要特區政府拿出更大的魄力、更有效的措施,繼續破難而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