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零售業:外勞紓人手荒 提升服務質素

時間:2025-07-18 05:01:40來源:大公报

  右圖:太古資源人力資源總經理鄺慧虹表示,聘用外勞的成本不低於招聘本地員工。左圖:外勞小霞(左)有多年零售經驗,店長阿鋒(右)指她花兩個月便熟練香港的工作環境。

  香港零售和餐飲業長期人手短缺,零售店常面臨「招進即離」問題,新員工首年流失率逾五成,餐飲業依賴臨時工難補缺口。業界表示,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有效降低行業空缺率,輸入勞工工作穩定性更強,與本地員工良性互補,有助提升行業服務質素。

  業界強調,輸入勞工成本並不低於聘請本地員工,需達薪金中位數且解決住宿等問題,建議政府協助解決住宿等配套問題。\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圖)

  「輸入勞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人手不太夠,甚至要問其他店舖借人,同事要硬頂、加班」,阿鋒是運動及服飾品牌Catalog九龍灣分店的店長,他說,零售店新員工流失速度驚人,「有時一個月招進2至3人,卻在一周或一個月內陸續離職」。他解釋,本地求職者選擇較多,不少人因難以適應零售行業而辭職,店舖長期僅有3至4名員工支撐營運。

  店長:本地員工流失速度快

  對於引入外勞,阿鋒最初曾擔心語言和文化差異影響協作,但來自內地的勞工小霞改變了他的看法,「她有多年零售經驗,雖需時適應香港的電腦系統和器材,但勤奮肯學,兩個月就完全熟練」。更讓他驚喜的是,外勞的穩定性顯著高於本地新員工,「他們專門來港打工,責任心強,不會輕易離職。」如今店舖員工增至5人,排班壓力大幅減輕,「輸入勞工對本地僱員來說是好事」。

  透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來港工作已有十個月的小霞,此前在珠海從事女裝零售。談及來港初衷,她直言:「想多賺錢,也想和優秀同事學習,累積經驗。」初到港時,她仍需適應這邊快節奏和中英夾雜的溝通方式。她笑稱,「面對外國顧客時曾因英語不足緊張,同事們會立刻幫忙,事後還教我簡單對話,現在已經能獨立應對」,漸漸地與同事們成為朋友。

  根據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僱主可以從外勞的工資中扣除住宿費用,最多不超過工資的10%。小霞認為10%過高,期望可減少,亦希望政府為輸入勞工提供社保。

  Catalog母公司太古資源人力資源總經理鄺慧虹表示,零售業長期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全公司平均空缺率經常超過10%,個別品牌甚至更高,新員工第一年流失率超過五成。輸入外勞的穩定性更大,在職率高達九成。她說,目前輸入外勞約佔前線員工總數的10%,雖未完全彌補空缺,但已將空缺率降至單位數,形容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是「及時雨」。

  企業:聘外勞成本不低

  對於坊間質疑企業想通過輸入勞工降低成本,鄺慧虹說,除了要支付輸入勞工的薪金達到政府規定的入息中位數,還要解決他們的住宿需求,加上培訓等,總支出並不低於招聘本地員工。她說,目前入息中位數每半年調整一次,擔心長此以往外勞成本會超過本地招聘,希望政府參考本地市場薪酬調整的實際情況加以改善,又建議政府協助業界解決外勞的宿舍問題。

  餐飲業同樣是人手短缺的重點行業,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現時年輕人更傾向科技、金融等行業,令本地招聘難度加劇。

  香港餐飲業傳統依賴臨時工,但臨時工的時間安排未必能完全適應食店的需求,外勞可作為全職人力補充。他又說,在酒席高峰期間,外勞的調動和安排更具彈性,彌補本地員工不願加班的缺口,有酒樓老闆亦覺得因此可接到更多酒席生意。

  至於有本地僱員擔心外勞搶走飯碗,黃家和認為毋須擔心,政府規定「2:1配對原則」,且勞工處設巡查及舉報機制,嚴防違法行為,相信業界都會依法行事。輸入勞工反而促進本地員工競爭,提升服務質素。他建議大集團需確保聘請外勞與本地員工的人事資料清晰,避免違反配對比例;政府及企業可加強外勞的文化適應培訓,促進團隊融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