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精簡架構,節省開支,包括考慮暫時凍薪,應付財赤。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本月底發表,初步估計2024/25年度的綜合赤字約1000億元,遠高於財政預算案預計的481億元。近幾年香港出現達千億元的赤字:2022/2023年度錄1223.38億元財赤,2023/2024年度亦錄1002.05億元財赤。政府財政儲備由2019/2020年的逾1.17萬億元,減至最新估算2024/2025年的6331.7億元,即六年以來累計下跌約5377億元。
究竟政府有哪些經常性開支可縮減?如何精簡架構?以及哪些崗位或工作可以被科技替代以節省開支?多位政界人士就改善特區財政出謀獻策。\大公報記者 義昊
「連續多年財赤對香港長遠穩定有深遠影響!」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向《大公報》表示,一直以來,豐厚的財政儲備及嚴謹的財政紀律讓香港有底氣及能力應對金融風暴。如果香港財赤持續,可能會被國際機構降低信貸評級。到時,外界認為香港在償債能力方面具有風險,會要求支付更高利息,政府借貸成本亦會增加,影響經濟發展,財赤將更難處理。且香港的公共財政受基本法制約,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因此,開源節流解決財赤已是勢在必行。
政府開支中,極大比重都與民生有關。以本年度的財政預算為例,5800億元政府經常開支中,三大支出範疇包括社福、衞生和教育,都分別逾1000億元。而教育經常開支由2020/21年度約973億元,五年間上升至2024/25財政年度預算的約1068億元;醫療衞生經常開支亦由約876億元上升至約1095億元;社福經常開支更由約889億元增至約1274億元。近十年整體經常開支更翻近一倍,由2014/15年度的3051億元加到5802億元,其中社福經常開支更上漲超過1.3倍,達1274億元。
公務員薪酬則是政府經常開支的另一重要板塊。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數據顯示,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已由2022/23年度的1491億元,增至2023/24年度的1562億元,佔政府經營開支的百分比一年間上升5%,由21%增至26%。至於資助機構員工薪酬及有關開支,由2022/23年度的1505億元,增至2023/24年度的1554億元,佔政府經營開支由21.81%增至25.85%。
解決財赤迫在眉睫,不少意見認為一刀切收縮社會服務或影響整體消費,公務員凍薪與民共渡時艱是可行的做法。另外,政府應藉機檢視能否精簡架構,削減不必要的人手以節省開支。
凍薪共渡時艱早有先例
公務員堅守崗位服務市民,過去在香港面臨困境時,也積極主動作為與全體市民共渡時艱。新冠疫情期間,公務員就曾連續兩年凍薪。行政長官、問責官員及行政會議成員在2020年初曾經帶頭捐出一個月薪酬,合共1100萬元,亦自掏腰包購買物資為抗疫作貢獻。
香港回歸祖國之初便遇上金融風暴,經濟發展陷入困境。2003年初,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提出「033」凍減薪方案,即凍薪一年,其後兩年各減薪3%。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則宣布,他與14名問責官員由4月1日起減薪一成;而五名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亦響應減津貼10%。當時共22名成員齊齊「減薪」,每年為納稅人省約600萬元,以行動體現政府節流與市民共渡時艱的誠意。
葉劉淑儀表示,在目前財赤環境下,應暫時凍結公務員薪酬,直至特區政府財政狀況有所改善,同時暫停為空缺進行招聘,她還建議政府應考慮以削減5%經常開支為目標,騰出資源投放於經濟及民生必須範疇。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亦認為,暫時作出凍薪是可取的做法。另外,政府可以交由每個部門各自想辦法,分兩年每年減少4%或5%的經常性開支,又或在兩年內合共節省8%或10%的經常性開支,以達到節流的效果。
諮詢委員會可取消或整合
「目前不少部門除了正署長外,亦設有副署長、助理署長等管理層。」工聯會理事長黃國相信,如果能夠精簡架構,將過去的「一個管三個」變成「一個管四個」等,相信可以節省一定的開支。
民建聯主席陳克勤向《大公報》表示,政府在解決財赤時應「自己慳多啲錢先」。他指出,政府各部門應自行檢視能否削減更多開支和人手,如部分存在已久的諮詢委員會可考慮取消或整合。相信在各部門引入新科技可以不同程度降低用人成本,並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同樣認為政府崗位有縮減空間。「很多聲音批評香港的審批過於瑣碎,便是因為一份申請要交給太多人處理。」他建議,政府可以先聘請專業顧問或成立委員會對目前所有崗位進行梳理,研究哪些崗位或工作可以被科技替代,再逐一落實。因應科技的日新月異,委員會要定期檢視哪些新技術可以運用在工作中,確保整個團隊的高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