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檢視「綠在區區」的招標安排和要求,提升其成本效益和服務水平。右圖:《大公報》於九月就「綠在區區」的成效和服務進行專題探討,報道引起很大回響。
《大公報》於9月就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成效和服務進行專題探討,報道引起很大回響。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明確指出,須檢視「綠在區區」的招標安排和要求,提升其成本效益和服務水平。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4日)出席環境諮詢委員會會議時,就施政報告作出簡報,指出民意反映「綠在區區」及「廚餘回收機」數量少,是市民對環保有需求,並根據數據反映約半數人到「綠在區區」交回收物非為獎賞,認為社會的環保意識有改變;當局會繼續擴大減廢工作,以倍數增加相關設施。
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
今年9月大公報記者實測了解「綠在區區」的回收門檻,發現多種家品被拒收,惟2022/23年度環保署在「綠在區區」涉及的實際營運支出達2.7億元。根據環保署已批准訂立合約的公開資料,2022年11月批出的多個「綠在區區」合約價動輒二千多萬至三千多萬元,而「綠在區區」平均一公噸回收物的回收成本超過一萬元,與私營回收商每公噸成本650元,相差14.38倍。
半數交回收物市民非為獎賞
由於「綠在區區」的成本效益和服務水平備受市民及回收業界批評,報道刊出後引起很大回響。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的「推動綠色低碳生活」篇章有關持續推動減廢回收,着墨要檢視「綠在區區」的招標安排和要求,提升其成本效益和服務水平,並優化「綠在區區」回收設施服務時間,以及擴大社區回收網絡等等。
昨日謝展寰出席環境諮詢委員會會議時提到,有意見反映「綠在區區」和「廚餘回收機」的設立速度慢,數量少,他認為這是反映市民對環保有需求。謝展寰續指雖然有部分人到「綠在區區」提交回收物是為了「綠綠賞」積分,但數據反映有約一半人是不求獎賞,謝展寰認為市民並非單純因獎賞才做,社會上文化已有所改變。他期望透過《減廢回收約章》,在私人屋苑增設回收桶,提高市民回收的方便性,結合獎賞,有助養成回收習慣。
至於當局早前暫緩垃圾徵費,謝展寰表示因年初起大量宣傳,社會增加對回收減廢的討論及關注。「綠在區區」的回收物及廚餘量已顯著增加,當局會繼續擴大減廢回收工作,以倍數計增加相關設施,視乎條件並考慮民意,檢視何時再推行垃圾收費。
就垃圾徵費明年向立法會報告
環諮會主席查逸超會後對傳媒表示,對於垃圾徵費暫緩方面,環境及生態局經過小型測試了解到實際操作有阻礙,也充分聽取持份者意見後決定暫緩,詳細內容有待局方及署方公布。據他了解,局方會將垃圾徵費議題重新帶回立法會進行報告。但查逸超強調,垃圾徵費只是一個行動,讓市民在回收垃圾時更有動力,希望計劃暫緩後市民也不要忘記源頭減廢的原則。
根據環保署資料,「綠在區區」現時全港已有11個回收環保站、77個回收便利點、約350個回收流動點,並試行於晚上6時至9時在市區營運30個「晚間回收流動點」。
另外,有217個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深水埗、東區、西貢、沙田、屯門五個「綠在區區」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駱克道街市亦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環保署預計於2024/25年度,私人屋苑將有超過3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投入服務。